对《山海经》的好奇,是因为小时候听的很多故事、看的很多电视剧、电影等,里面好多美丽的神话故事都说是出自《山海经》。后又因为初中课本里鲁迅先生写的那篇《阿长与<山海经>》,里面充斥的各种神话、各种故事,让我固执的认为这都是古时世界的缩影。所以我一直认为《山海经》和佛教的经书是一样的,是一部很有权威xing的经典经书。小时候只要故事注明是出自《山海经》,那我就会深信不疑,把故事当成是真实的发生过的事情。
一直我都很想去读一读《山海经》真正的完整版。幻想着自己也化身成书里面的神话人物,按照山海经里描述的山川河流再走遍一次中国,重温一下神话之旅。然而真正当我把这本书拿到手里之后,我才明白那毕竟只是我自己的想象。
《山海经》全书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个多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全书又将十八卷分为四部分,依次是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这里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含有全世界的意义。而“经”字之意是经历、经验、经过的意思,与儒家的经典和佛教的经书完全不同。《山海经》一书,也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在先秦时期就有这书,史书记载,最早注释《山海经》的是晋人郭璞,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又其作了校勘整理才形成了后世的定本。后历朝历代都有名人学者为《山海经》校勘、注释、整理,直到今天袁珂先生也用尽毕生致力于对《山海经》的研究。《山海经》一书是上古先民对自己经行世界的一次记述。
《山海经》中的神话资料为我国传世典籍之最。在《山海经》里,我们可以看见大量光怪陆离的神仙。大家熟悉的著名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赤影传说》等均取材脱胎改版于《山海经》。上古先民渴求长生不老,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古人希望自己能突破自然生命的限制,让凡俗的肉身与日月江河一样长存不息。这样的愿望与春秋战国以来兴起的神仙思想是一致的。
翻开《山海经》,更让我感动的是里面的英雄神话。《海外北经》记述了夸父追日的故事,太阳的烈焰最终夺去了夸父的生命,却无法动摇他追逐光明的决心。《北山经》中炎帝最小的女儿,精卫(名字叫女娃)也是一个矢志不移的形象。浩瀚的东海因为精卫鸟的不懈努力而日益变浅,在这个故事中,生命的顽强和尊严得以彰显。只是有些译句使原本的故事失去了原形,“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这句话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会想到精卫是炎帝最喜欢的女儿?我只看出了她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名叫女娃。后仔细想想,这本来就是先人们幻想出来的神话故事,译者能丰富其故事的内容与感情不是更好嘛!《海外西经》里的刑天虽然被天帝砍掉了脑袋,却仍然不肯放弃手中抗争的武器。这些宝贵的神话资源到了作家和诗人的手里,就变成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就有《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山海经》中随处可见的山名和水名,常常能与古代的地名相印证,有些地名的位置把握的十分准确,即使用现代的眼光去衡量,也令人钦佩。《海内东经》中对蓬莱山、琅邪台、会稽山的方位描述得清晰明确,与今天它们实际的位置相差无几。
《山海经》一书里,文字晦涩难懂,记述一个事物往往只用两行字,却要你用很久的时间来思考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含着一个什么样的哲理。有的时候甚至五个字中就有三个是你不认识的。不过我都一一去查了字典,懂得了读音,知晓了字意。
《山海经》就像是一块五彩的宝石,我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会发现惊喜。漫步在《山海经》里,我犹如走进了伊甸园,满眼是奇花异草,到处是猛兽珍禽。智慧的先人们不止流连其间,更重视它们的实用价值。在《山经》中,作者在细致描绘花草qinshou的基本特征之后,总要指出它们给人带来的利弊。书中特别重视动植特的药用功能,我认为,一部《山海经》就如同一部上古时期的《本草纲目》。同时,《山海经》对各地的矿藏资源也十分留意。色彩斑斓的宝石,光芒夺目的金银,简直是满山遍野,俯拾皆是。从先人们的这些记叙中,我看出他们了解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在他们对山神祭祀的虔诚态度里,我感受到的是一颗颗敬畏自然的心,而这点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今天,我们高扬和谐社会的旗帜,先人们的智慧应该能对我们有所启示吧!
《山海经》一书博大深奥,读完此书,才感自己才疏学浅实难懂其深刻含义与精微。写的不妥的地方必然不少,请大家不吝赐教,写此文章的目的,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让那些还没读过《山海经》的朋友对此书有些了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