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从武汉去长沙的火车上读完《活着》的,在火车上,我买的是站票,这是一个早晨,我靠着列车的车门,窗外祥和的农家景象缓缓而过,五月份的太阳温暖但还不至于刺眼,很随意地洒在车门上。我周围都是人,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心里百般的情感无人可以交谈,只能是把它转化为眼泪。然后明白了为什么这本薄薄的书会有《活着》这么一个让人心生畏意的名字。
我想,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埋怨一本书的作者,用这样的方式去诉说一个故事,会不会太残忍了一点?不只是对富贵残忍,对家珍,对书里每一个人物的残忍,而且还是对无数读者的残忍。联系现实,我突然觉得很害怕,中国的内战、革命、文革,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不过是几张大事年表上的几排死死的文字,而却是实实在在的发生过,这片土地,这土地上的人有着我们梦也梦不到的悲惨过往。
富贵的故事,只是当时社会小小的一个缩影罢了。但仔细一想,应该不曾有人经历过与富贵一般的人生吧,不是因为社会还没坏到这个地步,当然也不是因为老天没有这么残忍,而是因为不相信现实中会真有如富贵一样能够承受得住这么多打击的人,承受不住之前的打击,选择了一个不能叫做极端的极端选择,后来的的灾难就都不存在了。
每读到一个人物的逝去,内心真的会为此难过许久,等到读完,蓦然回首,才突然的发现真正令人痛心的应该是唯一活下来的富贵。活下来的人需要更大的勇气。突然,就在此刻,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你说,富贵会不会早就死了?一秒之后就觉得这绝对不可能,富贵到最后仍然对生活抱着希望,永远都有头老牛陪着他,这样的人是不会死去的。
第一次落泪是在有庆去世的时候,我心疼他的傻,心疼于医院的泯灭的人性,心疼富贵一个人承担这一切的艰辛。心疼病入膏肓的家珍知道一切之后的默默接受,“我怎么也想不通,中午上学还活生生的,怎么到晚上他就硬了。”
第二次是在凤霞死的时候,二喜说了一句话“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个小的。”短短的几个字,却能真实而又准确的传达人物内心的无奈与崩溃,仿佛他就在我面前无声的哭着,依靠着墙角,张着嘴,捶着胸,脸红的发黑。作者对凤霞的死的描写,并不是干脆直接的,他先让人觉得没有生机,让人放弃了期待,之后又给了所有人一个莫大的安慰与希望,然而还等不及我们与书中的角色享受一分钟的喜悦,作者马上又把我们刚暖起来的心重重的从高楼扔进不见低的冰窖之中。这就像一个不被允许但又十分想吃糖果的孩童,在各种软磨硬泡之下终于得到了家长的同意,于是兴高采烈的往小卖部奔去,却发现小卖部单单今天没有开门。同没有希望相比,将已有的希望夺走要恐怖的多。
富贵对别人讲述着他的一生,平淡的语言背后有着数不尽的心酸苦楚,穷奇一生,大起大落,到最后,就只有一人一牛而已。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