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名顾名si义,这是一本关于自由的探讨和思索的书。其实准确来说是一本有关人权的书。
老实说这本说有点不太能招架的住,旁征博引的太多,作者知识太渊博,提到的有些人物、书、电影有些自己是完全不知道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些地方还是有些困难的,但总体还可以。不过有一点好处是可以“按图索骥”发掘一些宝藏。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就是要去读一些胡适的书。
言归正传回到本书。应该说作者还是挺大胆,挺敢写的。因为在书里我们能看到他对国家、社会很尖锐的批评、很强烈的不满。但是作者并没有就不满在发泄什么或煽动人们的情绪,而是很客观的面对这些问题。作者把个人放在国家、社会中来写,从中我们能看到个人在其中的渺小,却也窥见了个人在其中的伟大。单独的某些观点、话语脱离了特定的语境确实有些鸡汤,有些语句非要断章取义甚至也产生完全相反的意义解释,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提到的,有读者根据书中“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断言作者是维护现有不合理秩序的“帮凶”。从整体上去把握去理解书中的语句,我们当能体会作者的睿智和慈悲。
面包和玫瑰这一辑里,写在前面的三句引言是:你需寻得所爱(史蒂夫·乔布斯);没有写出来,没有唱出来的口号不是“共产主义万岁”,而是“生活万岁”(米兰·昆德拉);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我对这一辑的理解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不容侵犯,个人根据所爱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生活是值得热爱的,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固有千辛万苦依然引吭高歌。在这一部分里,比较喜欢的是《第六种自由》、《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这两篇文章。
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实在是无处不在的。手机、电视,各种有用没用的信息。走在大街上各种的广告,各种形形色色的宣传。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过度的信息的包围之中。就在这昨天我女儿跟我说:“走路、看新闻就能赚钱。”一个手机APP的广告,被我不谙世事的女儿给吸收了,而这根本不是她需要的东西。而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信息呢?作者写到“现实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因此,《第六种自由》里作者写到:“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索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他意味着我们的高贵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所以作者在文章中说,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视为”第六种自由“。第六种自由的意义是什么呢?摒弃了无用的过度的信息才能遵循内心过一种宁静的生活。生活中太多的信息都是与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无关的,就像梭罗所说的”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放在与我们切实有关的事情上的。另一种意义是避免文章中提到的避免使用相同网络,阅读相同头条,因为相同的信息而消化不良,成为”标准化阅读器“。
《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谈的是作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社会中一些状况的不满。作者说,人人都能不高兴,这是一项基本人权。但没人能代表中国不高兴,如果有情绪,有喜怒哀乐,也是每个具体中国人的事。在下文中作者都是谈的一些社会问题,有农村养老问题、为官不为问题、物权问题等等,都是一些很普遍的社会问题。但是作者强调自己所说只代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社会有每个个体组成,每个个体理应能表达自己的情绪,理应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写了个人作为主体在国家和社会的框架中当如何生活。这一部分第一篇文章是《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作者说这是他自己在他的理想国网站上设计的一个问答,在收集上来的林林总总的答案中虽不乏精彩,却都是不约而同的”站到了施虐者一方“。而对这个问题,站在受害者角度来回答的意义,以及该如何回答,作者在文中给出了很精彩的论述。过程和答案我都不在这里讲了,感兴趣的你,不妨自己试着思考,再和作者的见解做一下对比。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讲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讲到了柏林墙的故事,对近几年中的一些社会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一辑的主旨同样可以用作者放在前面的话来概括:”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易卜生)“。”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王尔德)“。最主要的是救出自己,争你自己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未来。
第三部分是历史与心灵。这一辑讲到了复仇和宽恕。以历史为坐标,标注自由。国家会有自己的历史,个人也会有自己的历史。总有些历史是屈辱的,是带有深深的伤害的。这些屈辱和伤害怎么化解,复仇是不是必然的选择?在这一辑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论点,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真正伟大的革命,不在于摆脱身上的枷锁,翻身做主人,而在于让这个国家从此不生产奴隶。获得自由的人,同样经受自由的考验,才能真正有自由。“南非独立运动,曼德拉、德克勒克、大主教图图、奥比·萨克斯等等这些人,都选择了放下过去,用宽恕赢得了未来。维克多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恕。“在这一辑中作者引用了书籍《死亡笔记》和电影《天堂五分钟》作为载体来论述,阐述了暴力复仇的苍白,以及相对比之下宽恕的伟大力量。宽恕不仅是放下了过去,饶过了对方,更是给了自己真正的自由和未来。
第四部份,演讲与独白,是作者的一些书信和演讲,主题还是围绕自由。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中“,究竟什么是自由?有人说中国没有自由传统,尽是奴役和黑暗,是这样的吗?自由在高处,高处究竟是多高?刘瑜在《民主的细节》里说:”自由社会首先是一个责任社会。“作者说,从这个逻辑来讲,我们这个社会最缺的不是自由,而是责任。中国自古至今都有自由的传统,这在历史上都有据可循。自由的高度究竟是多高呢?”世界就像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这本书是对社会的思考,对人应该怎样生活的思考。书中很多事发生在仅几年的一些社会事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看到的、想到的层次差距却是如此之大。”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我关心了什么事,听到了什么声音呢?”我“很小,可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一个很小很小的”我“组成的。我属于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理当也属于我。
”每个人都在愤世嫉俗,每个人又都在同流合污。“是这样的吗?是的。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呢?完全可以有另一种可能。正如作者说的,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