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书架上看到《寻人不遇》这本书,自以为是什么游记类的散文小说,然而书的封面赫然印着作者“比尔·波特”的名字,书名缀述着“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心中不禁莞尔,又是一位“老外”来向我们中国读者贩卖中国文化。近十几年来,看了不少国外作家著述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自小我们就接受着本土文化教育,武断地认为不可能有人比我们还热爱我们的诗文,也不可能有人比我们还了解我们生活着的土地和文化。
挑了第一章“曲阜孔子删选《诗经》”读了起来,读着竟忘记了时间,仿佛自己已经跟随作者的寻踪足迹去到了千年前的山东,这些地方不再只是故人先贤的墓地,而是真真切切他们所生活、创作的地方。书中的寻人足迹自山东展开,沿西安、四川、湖北到江西终止,沿途着重记录了曲阜孔子;济南辛弃疾;西安杜牧、韦应物;四川李白、杜甫;湖北孟浩然、苏轼;江西白居易、陶渊明这几位诗人和相关的诗文,作者自白很羡慕中国人,因为我们拥有如此多的伟大诗人,他为能读到这么多优秀的诗文而对我们心存感激,而后他踏上了寻踪诗人的旅程,在他记录的文字里,仿佛每一句都透露着:很遗憾,直到千百年后,我才姗姗来迟,即便我只能姗姗来迟,我也要顺着你们曾走过的路,看你们曾看过的风景,穿越时间与你们相遇。
坦白说这种对诗歌的狂热震撼到了我,从小语文课遇到需要背诵诗歌的作业,总是了无生趣的死记硬背一番应付差事,老师在讲台上讲到的情怀、浪漫是几乎没怎么影响过我的态度,爸妈时常笑我是半个文盲,在这位作者的面前我那最后的伪装被击破的无处遁形,我羞愧于自己的狭隘,要知道在古代,一个不会作诗的人,基本不会立足于朝廷,两千多年来,经过孔子删选的“诗三百”,不断被人吟诵、征引,把诗的地位推崇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诗作让每位诗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永垂不朽,也给后人无限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