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1975年黄土高原上一个平静的冬日写起,向我们讲述了在中国由“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走出,并向改革开放迈进的宏伟历史背景下,西原县双水村贫下中农家庭中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成长历程。路遥先生用以小见大的笔法细腻描绘了“大变革”时代下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
在哥哥孙少安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更看到了他敢想敢为、不屈不挠的品格。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13岁被迫辍学,回家参加劳动,与父亲辛苦支撑家庭——年逾耄耋的祖母、上学的弟弟妹妹以及父母亲,甚至是遇人不淑的大姐的两个孩子和家境更为窘迫的叔叔一家。他用年轻的臂膀和勤劳的汗水耕耘,担任了生产队队长,家里光景却依然拮据。在农村改革中,他率先chui范,开办烧砖厂,创造大量财富,成了村里唯一的“冒尖户”。后来意外破产,他在内心的煎熬痛苦,村民的冷嘲热讽中筹款重建烧砖厂,东山再起,最终成为双水村新的领导人。
自此,孙少安完成了一个由挣扎在生存底线上的穷小子,转变为一个小有成就的农村领导者的蜕变。苦难非但没有磨灭他的理想和信念,反而使他更加坚毅,勇敢。驾着时代所给予的机遇,他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巴尔扎克有言:“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文中的孙少平正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孙少平的学生生涯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后,他像大多数农村学生一样回家务农。但他不甘于做一个普通的农民,被困于闭塞的“高加尔山”,他向往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他毅然出走黄原,从揽活的小工做起。恶劣的生活条件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表面上与普通小工别无二致。但每当夜幕降临,那无窗无水的施工楼里微弱的烛光以及那一本本《参考消息》、《牛虻》、《红岩》、《白轮船》与他为伴,带领少平进入文学的殿堂:他看到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生活,看到被父母抛弃的小男孩忧伤的童年,那个善良却屡遭厄运的莫蒙爷爷,凶残丑恶又冥顽不化的阿洛斯古尔,那美丽的长角鹿母和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吉尔吉斯人的生活……除此之外,他还能了解到时下的政治动向和国际形势。
文学仿佛漆黑夜空中的一轮朗月,使少平不因底层生活的艰辛而麻木堕落,反而让他善思笃行,不懈进取,勇于追求。也正是如此,他能够从乡村走向城市乃至更广阔的世界。在故事的最后,少平又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对于他而言,前途漫漫,未来可期。
孙少平的成长之路上,他从来不是孤军奋战。黄原城关东有他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金波,他们相互理解。同样因为爱情的悲剧而彻夜不眠,一起吃半脸盆的手撕面片;与政委女儿田晓霞交流读书心得,畅谈人生理想,在秋风微凉中登上古塔山,和她拥有一段罗曼蒂克情调的恋爱;还有曹书记、“萝卜花”的关心和帮助……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陪伴着他。即使美好总是短暂易逝的,但它所留下的温暖足以长久地抚慰人心。
我缓缓地合上书,小说没有结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仍在继续,呼吸吐纳之间那古朴又邈远的“信天游”带走了我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