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很有感触,梁启超先生用他非凡的笔触描写出李鸿章生平际遇,也让人对当时国民劣根性有所了解。
梁启超先生这样评价李鸿章,他说李鸿章这样的人不是能够造就时势的英雄,只能称得上是被当时局势所造就的英雄,而被时势所造就的英雄只是寻常的英雄而已。他没有否定李鸿章的功劳也没有过多的赞美他,只是站在当时的立场上对李鸿章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从他的所处的位置开始的,“如果想要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物,那么我们论述李鸿章生活和居住的国家和他出生和成长的时代的时候,有两件事不能不仔细研究,一个是李鸿章居住的地方,是有着数千年的君权至上,君主专制的国家,而此时又恰好正值封建专制政治体制发展到巅峰,到达鼎盛极点的时代。二是满洲人入主中原华夏后建立的国家,而当时又赶上各民族混合生活已经很久了,汉人的权利逐渐初始恢复的时代。”所以这也让我们明白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和他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和他生活成长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才能知道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是否合适或者说正确,在这之前对李鸿章的印象就是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甚至说此人是卖国贼,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鸿章又是忠君爱国的,并且见识远远超过普通人,在上奏筹划建立海防的折子中也说到“最近那些拘谨的古板的读书人,大多认为办理洋务、对外交涉的工作对人是一种侮辱,那些想要投机取巧的人,又把避开洋务当作成就自己清高名声的方式。如果朝廷不努力弘扬新风气,破除以前旧有的那些习俗,实行让国家富强的实用的办法,那么天下危险的局势最终就预料,等到后面,缺乏人才的情况会比今天更严重……”由此可见李鸿章本来就知道满足于现状就不能得到安定,本来曾经想要求得之后千百年安定国内、抵制国外侵略的好的方法,本来知道旧的方法不能够解决现在的问题……但是他的问题在于他不知道当时世界上的竞争不在于国家怎样,而在于国民什么样。李鸿章创办过洋务创立北洋水师、建立淮军,但是作者也提到李鸿章失意的岁月,他所积累的功勋和名声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淹没,代表国家签订《马关条约》,开始他艰难的外交之路。作者把李鸿章与许多名人作比较,有长处也有短处,这也是一个历史人物最正常的状态,也说明作者比较严谨。其中作者用这样两句话评价李鸿章:不学无术,不敢破格,这是他的短处;不躲避劳苦的事情,不畏惧诽谤的话,这是他的长处。李鸿章是一个有才气,但是没有学识的人,是一个有阅历但是没有血性的人。他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但是他却只是修补一些小问题,苟且偷安来等死。中国朝廷、民间、上上下下所有人,没有不是这样的,而李鸿章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是作者最后在书中对当时的国人的评价,而李鸿章在这样的社会中竭尽所能也只是徒劳,“今天再想要找到一个李鸿章这样的人,也是希望渺茫,可能无法再看到吧”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李鸿章还是肯定的,而李鸿章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也是让人心生佩服的,他是那个想要救国的人,却是社会不允许。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评价有理有据,站在当时的社会看世界看中国,看李鸿章,这也充分说明了历史时空观念,史料论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总之心存远大抱负是好事,总有一个目标在指引自己前行,李鸿章一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这个国家争取更多,付出更多。不管怎样李鸿章还是让人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