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第一次接触这本书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是在温州的维京琴行有个文学系的学长对这本书喜爱到发狂。有一次在他组织的一次琴行读书活动中(我也不知道琴行为什么要组织读书活动,反正这样的活动挺好的)讲到了约翰.列侬,也讲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当时的我已经不看书很久了,所以也根本没有理会这本书。
昨天偶然在家里发现了这本书,便一口气看完了。反正我也有给自己定下读书的目标。我是想着多看书总比多看电视强。
好了进入正题了,这本书讲的是一个高中生被学校开除了以后,为了不让家里人尽早知道这个消息,在学校里呆了几天,然后和室友闹了矛盾。原因是以为室友上了他的一个女闺蜜,是真的很纯洁的精神上的女闺蜜,有一点我不是很理解。我以为是作者埋下的伏笔,然而到最后依旧没有解开。室友说了一句‘你还没搞清楚和我约会的到底是琴还是琼’。直到最后作者也搞清楚这回事情。我是觉得作者缺少给我们一个交代。有了矛盾之后让作者离开了学校,到了纽约,在一次招妓的过程中,让他意识到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最后按谈好的五块钱给了妓女。妓女却要求给十块钱,最后叫来了鸡头,打了作者一顿,又从他的钱包里又拿了五块钱。这难道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一个纯洁xing么?决不多拿?那为什么要一开始就骗人?这是第二个谜团。
现在细细回想,我觉得书里的内容和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很相似,尽管书里五六十年前的美国。孩子开始厌学,总是考试不及格,作者的妹妹念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爸爸会把你打死的’。这是一个典型的青春期叛逆期的少年,就和作者说的一样,连我自己都觉得害怕我说的话几乎都谎言。抽烟,喝酒是他们必备的一项技能,他们看起来很坏,看起来无药可救。书中出现了很多次精神分析师这个词,大概是在为这一部分的青少年正名吧。他们种种的行为都是这个社会给予的压力导致的,但是他们心中又有一片自己向往的乐土。
作者说他和妹妹说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无数孩子快乐地在麦田里嬉戏玩耍,无忧无虑。里面没有一个大人,除了他之外。社会已经没救了,(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我自己已经饱受摧残,立志为下一代撑起一片乐园。只有和妹妹在一起他才是一个快乐的人。这应该就是他内心纯洁的部分吧,最后因为妹妹的挽留没有离家出走,也算是他对正能量的一个回应吧。
书中他的同xing恋老师,给了他一句话,一个真正成熟的人的标志,不是为了某样事情慷慨赴死,而是为了某样事情卑贱地活着。我想这句话大概就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
我想我们的青少年也正遭遇着书中的情况。如果展开来说我肯定又变成反社会的人了,所以我还是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