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这大概是所有中华儿女最大的骄傲所在。然而骄傲归骄傲,在许多人心中,这?家丫枪ナ搅耍苌儆腥嘶崛プ帕私?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文化不能当饭吃。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做一些旁人看起来无意义的事,比如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一书有虚构的故事,有真实的景色,但更多的是作者二十余年间行走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的感受。在作者笔下,我能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边疆,能看到“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的江南水乡;能看到“乌台诗案”后历经磨难的苏轼,也能看到以低价将古经文卖与斯坦因的王圆箓。
这是一本浓缩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它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历史事实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破灭与传承。在这本书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片文化厚重的土地,与一个在其上苦苦追寻的行者,追寻着日渐被人遗忘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的人要问了,花二十年的时间来追寻“无用的”文化,这是否值得?没有什么值不值得的,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只是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和名利无关,只是兴趣,只是理想。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喜欢《诗经》的温柔敦厚,喜欢汉乐府诗的朗朗上口,喜欢《楚辞》中的哀哀楚音;诸子百家,合纵连横;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穿越千年时光的故事与篇章,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了中华名族的血脉基因之中,只是现代社会过于浓重和斑斓的色彩将其遮盖住了罢了。
《文化苦旅》一书,其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唤醒了这一切,余秋雨先生以其一人的追寻,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了中华文化,这很好。
忘却,是不能发生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上的。有的人说,那都已经过去了,是过去的历史,我们应走出去,亲手写下我们的历史。这话不错。但关键是一个忘却了自身历史的国家与民族,又怎能创造出新的历史呢?
怎么能够忘却呢?我忘不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忘不了“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忘不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我忘不了春秋战国,忘不了在思想文化领域碰撞、思辨、交融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名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忘不了李白的《静夜思》,忘不了苏轼的《江城子》,忘不了马致远的《天净沙》,忘不了曹雪芹的《石头记》……它们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微笑与箴言,在时光的磨灭下,流传至今。这,怎么能忘呢?
于是,无数的人上路了。他们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行走,追寻着先辈的足迹、久远的文明。屈原、陶潜、杜甫、辛弃疾……是历史的先行者,鲁迅、胡适、杨绛、钱钟书……是时代的先驱者。一代代人苦苦追寻,用一生去面见文化的真容。如今余秋雨也上路了,在这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上,他追寻着……
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说,中华文化的真实步履,储存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罩住我的全身,(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这真是一点不假,毕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辈已经生活了数千年。每当我走入山中,踏在静默着的青石阶梯上时,足迹与先辈们的重合,恍惚之间,我看见在泰山封禅的帝王,在华山吟游的诗人,在黄山朝拜的僧侣…….我还看见正在伐木的樵夫,追逐雉鸡的猎人,忙着做饭的农妇……千年的时光,没有人能够幸存,一代代人生老病死,随风消逝,但他们都已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写入那一本本厚重的史书中。
神州大地上凝结着的时间,宽广而厚重,令我走着走着,总是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以免惊扰了这片土地,这片时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悄然上路,去追寻这我喜欢的、我热爱的传统文化,用我逐渐消失的背影,将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