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院党委组织全院党员去电影院观看了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十一期间就广受关注,好评如潮。虽然电影部分内容已被剧透,但是155分钟的超长观影依然让我心潮澎湃。主要原因是这次电影另辟蹊径由七位导演分别拍摄的独立短片合成,打破了主旋律电影常见的宏大叙事及“英雄创造历史”的窠臼,代之以丰满的历史细节、多维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年来奔腾向前,纳滴水民心汇聚成其汪洋之态。
历史是由无数精彩与鲜活的细节组成,于细节处才能感受到历史风云激荡中幽微力量焕发的魅力。电影很好地抓住了诸多历史大事件中的重要细节。如开篇《前夜》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第一面国旗升起的故事。当年的中国是贫穷落后的,黄渤饰演的电子工程师林治远为保证开国大典第一面由电动装置控制的国旗顺利升起,向领导立下军令状“立国大事,必鞠躬尽瘁”。为此他在短时间内克服重重障碍,在众人的帮助下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叙事流畅,悬念迭起,节奏感强,做到了在开场把观众的情感完全带入。当五星红旗在开国大典上升起时,影片将真实画面与故事画面交叠,历史与现实并置,仿佛在天安门城楼上临风而立眺望新中国曙光的不仅有那些亲历者,还有一个个现在的我们。站在新时代之阶回望衡量往昔历史,我们才能发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分量。
聚焦历史细节的还有《回归》一章。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两国为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的归属,进行了轮番谈判。电影里“这一秒对你们来说是结束,对我们来说是开始”一句,让人们看到了我方在底线问题上一步也不退让的坚定立场。遂想起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华一再拖延交还香港,邓小平以一席铁板钉钉、力不可撼的极言,敲定了香港回归的大局。他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坚定立场背后必有行动为证,如回归之时的我方驻军,电影里升旗手昼夜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香港警察始终在回归谈判仪式的第一线站岗,修表师傅专其一生练就的ji艺保障。合浦珠还,金瓯无缺,在这里我们看到许许多多身份不同但心愿一致的普通人,为五星红旗在1997年7月1日0点0分准时升起而众志成城形成的万钧之力。
另外,让这部电影备受好评的是关注了生活在这片华夏土地上的许多平凡人物的故事,每个小人物都熠熠生辉。如为研制原子弹而隐姓埋名、牺牲爱情与身命的科研人员。张译扮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在重伤之后与女友重逢,泪眼相望却不能相认的画面让人唏嘘,联想今日中美经贸摩擦彼此还能和平维系,中国作为核大国的震慑力量不可小觑。就像一些网友所说“永远有人要为最平凡的现世安稳负重前行”,这段拍摄放弃了全部技巧与冲突,主人公面对女友漫长告白的隐忍静默却感动天地。
而《夺冠》一篇则让观众褪去了前两个单元中的严肃与伤感,导演徐峥用浪漫主义手法刻画的上海弄堂里的一位小英雄形象赢得了无数观众的赞誉。是他用小小臂膀完成了邻居们观看女排比赛直播的诉求。男孩最终放弃小我重新回到房顶托起天线,背后飘扬的巨大床单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超级英雄。徐峥表示影片的初衷是“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下,用心、用情、用光影讲述每一个我和祖国的故事。我们需要在电影里看到中国人自己的英雄,看到希望,为人民抒情怀,让波澜涌向民众胸膛,这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现”,他确实做到了。
同样精彩的还有北京的哥与汶川遗孤的相遇与纠缠,导演用合理巧妙的矛盾冲突将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两件历史大事勾连。欢庆的红与殇痛的黑都成为了那年订在历史底册上的色彩。还有《护航》中女兵们的磅礴胸襟与气势,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已经擎起半边天的女性们的飒飒风采。
陈凯歌指导的《白昼流星》虽然故事与历史事件的嫁接有些突兀,但是影像中尘沙激荡、疆土浩茫、繁星在天,老年扶贫干部与大漠迷途青年的隐喻是否预示了少年强则中国强,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筑建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种叙事文本,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丰满的历史细节、多维的视角呈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擎起共和国大厦的众多普通人物形象,并通过对文化记忆的建构实现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的跨时空对接,完成了对主流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询唤。影像叙事的力量使我们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和记忆的温度,扎实的人物形象设置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民心如水,纳滴水汇聚成其汪洋;民利如山,积寸土筑累成其巍峨的峥嵘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