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长的一段成长时间中,接触到的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当我大一进入宿舍之后,发现除了我和Katherine,大家都不是独生子女,有着自己的姐姐、弟弟或是妹妹。这个学期和碎花姑娘以及她的双胞胎姐姐一起上一门选修课的时候,“有一个和自己流着一样血液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想法重新冒了出来。
小时候总有一些奇怪的亲戚喜欢问着“如果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弟弟妹妹,不要你了怎么办?”之类的问题,看似只是逗小孩子,但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心怀恶意。我依旧记得自己哭成花猫的样子。直到现在,我还是会看到相同的现象,那些哭着说爸爸妈妈不要丢下我的小孩子像极了以前的自己。
后来逐渐懂得了这些问题的意图,再被问的时候我总是一脸冷漠地回答:“我会把他们按回肚子里,让他们来世再做人。”回想了一下,大概那个时候开始,自己开始变得患得患失,也对一些小孩子产生了说不清的敌意。也许是因为这样的态度,让那些大人失去了问话的兴趣,又或许是因为长大了,便渐渐没有了这种无意义的对话。
我的家庭是那种很简单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还有我。在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一直在努力工作让家里条件变得更加好,很忙。在一段时间里,我是全校最晚离开的学生,在学校门口的保安房安静地坐着,等着爸爸妈妈来接我。等到后来保安叔叔都认识我了,安慰我说家长一定是工作忙,很快就来接你了。那个时候我都会点点头,然后静静地等着熟悉的摩托车声。后来有一部分的小学时光,是和奶奶一起度过的,奶奶变成了代替父母来接我放学的人。
住在我家对面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比我小一岁。因为父母都忙于做生意的缘故,很小就结伴骑自行车上学了。小时候很喜欢和她们在一起玩,除了好奇她们一模一样的长相之外,更多是因为孤单吧。她们可以共同分享一件事物,可是我不能;她们可以同哭同笑,可是我不能;她们可以共同承受错误一起受罚,可是我不能。现在长大了依旧喜欢抱着娃娃睡觉,也是因为害怕孤独吧。那时自己无聊的时候,总喜欢拿着娃娃自言自语,直到现在还是有这样幼稚的习惯。
我家和妈妈朋友家住的很近,妈妈的朋友有一对儿女,因为年龄相仿,我和妹妹的感情很好。有件事情我依旧印象深刻,那时我和妹妹发生矛盾,但我举手向天发誓真的是她自己闹脾气哭了起来,我真没欺负她,后来她泪眼汪汪地回了家,我接到了她哥哥打给我的电话:“你为什么欺负我的妹妹?有我在你居然敢把她弄哭?!”电话里头气愤又急躁,恨不得和我打一架。其实我应该气愤的,可是我就那样静静地听了他所有话语,挂了电话,哭了。因为那时候我也很想有个哥哥,这样挡在我面前。
村上春树曾在书中提过:“这里的我一直是在无兄无弟的环境中成长的,加入有个兄弟,我应该成为与现在不同的我。所以这里的我如果盼望有个兄弟,我想那是违背自然的。”开放二胎政策之后,身边很多阿姨都赶在三十岁的末尾搭在了这班车,纷纷赶着要再生一个,我觉得不可思议,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年龄里进行这样有危险的事。“不希望他以后太辛苦,我们如果不在了,希望有人能陪他一起。两个人在一起有什么事情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商量,共同前行。”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选择再要一个孩子。至少以后有个可以倾诉的人,好像也是个不错的事情。
曾经在微信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竟然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感觉自己有些心酸。也不能说生不逢时,大概这就是命吧,好像扛着一个无形但是沉重的担子。在不懂事的时候,我还不明白独生子女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现在,我好像明白了,大概是全部。高考完之后填志愿的时候,我妈跟我说,你以后回来考个公务员吧。(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有亲戚跟我说,你留在潮汕读书吧,然后毕业后在家不远的地方找个工作,女孩子,稳定点好。一句句都透露出别走太远的意思。那个时候,我觉得要是家里有个弟弟妹妹就好了,也许他们就不会把全部期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了。现在我外面读书的时候,有的时候作业和组织工作撞在一起的时候,事情多到焦头烂额,连跟家里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如果我不是独生,家里面就还有可以陪爸爸妈妈说说话的人,他们也不用一直记挂着我了。
作为独生子女,总会有人说:“哎你真好,你的爸妈就宠你一人。”“没人和你争真好啊。”可我也同时看到过家庭溺爱产生的悲剧,严苛教育造成的后果,还有不得不考虑未来所做的牺牲。独生环境不是决定xing因素,但最后成长出来的样子,被影响的也略有一二。
不管怎样,希望生活中“有人听你讲,有人陪你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