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爱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喜欢轰轰烈烈的爱情,仪式感太强,过分为人所知,倒像是两人在演一出悲喜剧,永远扮演的只是被众人观看的剧中人,没有自己。也不喜欢平淡得只有柴米油盐的爱情,如果这种生活没有爱情也能过,那有何必让爱情加进来多此一举。我喜欢的爱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不管我繁华或落寞,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享受,那是一种能融入的个体孤独世界的惬意。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人,当然这是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人做的一个狭义定义。我认为人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体,他们生活在孤独的个人世界,按照个人对世界的定义去与这个世界相处。但人又很无奈,从一出生就落入一个既成的世界秩序。一个人如果出生在原始社会,他们的文明则充斥着原始的本能。而一个出生在封建社会的人,道统礼教始终无法反抗。一个现代人,当他可以自由选择时,他又往往无法选择,“迷惘的一代”不仅仅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期,世纪末那种迷惘的气氛同样残存在现代社会。
张爱玲说:“我们现代人都是先学会了恋爱才去恋爱。”书里、电影里告诉我们,恋爱是吃饭、逛街,看电影。懂得这些我们好像也就学会了恋爱,然后模仿着开始与异xing吃饭、逛街、看电影。但我们始终不懂得恋爱,因为我们自己从来没有开始去真正恋爱。
有的大学里会开设恋爱课程,美其名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避免恋爱伤害。恋爱观需要引导吗,那么什么恋爱观是正确的,什么恋爱观又是错误的。如果一个成年人需要别人来告诉他怎样谈恋爱,这是悲哀的,因为本应是自己需要去探索的生活,却强行阉割掉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他的生活也只能是一个阉割过的生活。
并不认为一位为爱自杀的人很傻,如果他足够理智,他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实现精神的安放,至少他在恋爱的这项生命修行上比很多人下的功夫深。海子卧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爱情的不幸,只是名人的死被无数普通人赋予上过多意yin的诗意,而平凡人的死也只是被平凡人说得更平凡而已。
爱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都应该去探索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爱,自己的恨,自己的不爱与不恨。有人说要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全部,这不成立,因为没有人能说出生活的全部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去真正定义爱情。你过怎样的生活,你的爱情就会是怎样的方式。爱情不是你的生活,爱情又时常在你的生活里神出鬼没。
人与人的相识很神奇,特别在流动人口很多的大城市,这种感觉会更明显。你站在街头,每一秒钟都有几百个不同的人从你身边走过,但与你孤独世界相撞的另一个孤独世界是少之又少。遇到是幸运,没遇到生活还是要继续。人xing本无善恶,但人xing是孤独的,太多的对错需要自己去判断,太多的生活怪圈需要自己去绕,就像自己做了一个噩梦,也只能自己惊醒。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没有谁是谁的地久天长,享受已有的生活,享受爱情出现时给你生活带来的顺其自然。早有预谋的偶遇,那个策划者也是你自己。
“如果你给的爱和别人一样,我就不要了。”这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如果是我,问题可能会简单一些。与你相爱让生活成为享受,就算你的爱与全世界雷同,我也不在乎。但你的爱让我生活痛苦,就算它独一无二,我也不要。自己的孤独世界只欢迎懂得的分享者,而不是占有者或掠夺者。什么“你是我的”,是偶像剧里男主对女主的专用台词。没有谁是谁的什么,谁只是谁他自己的。默契的分享者,会享受彼此分享的过程,故事说完,互告一生“晚安”,自己有自已的潜意识需要去梦中处理,或许潜意识中也会出现那位分享者,那就道一声“哦,真巧。”
爱情不是找一位异xing确定某种社会需要的关系。说不说出“我爱你”那句话没那么重要,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不是爱情,就干脆不要去知道。感觉不会骗你,因为感觉是自己的,答案却是别人给的,不是你的别人去定义你的感觉,这样的答案似乎也没有多大意义。
爱情是自由,是不确定,是雾里看花,但正是这彼岸花激发人的无限热情。有人说,爱情中的一方总被另一方无限美化,所以爱情很盲目。但盲目本来就是人之常情,难道一个恋爱中的人会丧心病狂到把爱的人无限丑化吗。恋爱中的人头脑中有两个自己,一个自己让另一个自己心动,而这另一个自己往往被认为是恋爱中的另一半。有时我会认为其实很多人是自己在与自己恋爱,这想想可能有点诡异,但任何感受都是由自己产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外界的信息刺激也必须是经过自己的信息加工,整个过程都是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运作,所以自己与自己恋爱也不无道理。人要学会爱自己,一个人也要让自己快乐。
恋爱只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好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生活方式负责,抓住当下,好好生活,吃饭,睡觉,看书,生活是自己的,爱情也只是自己的,如果你问你爱的那个人,他也会这样说。你让自己的生活幸福,爱情才会让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