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认为这么多英雄里边,能忍胯下之辱的韩信死的最冤最憋屈。
推究韩信之死,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愚忠思想。在韩信心中,“只惟君臣大义,从一而终,弟虽愚昧,不敢不勉。”确实,韩信一直以为,除了萧何,刘邦就是最能赏识自己的大恩人,他就是能让自己为之奔走一生的伯乐!他能使自己脱出尘埃登台拜相一展雄才扬眉吐气,进而指挥千军万马封王封侯,如愿以偿,人生如此,有何憾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执戟和治粟之间,韩信看中的就是这一份士为知己者死的荣耀。既然韩信可以对当年的漂母报恩一饭千金,甚至还可以对当年侮辱自己的淮阴少年封官许愿,自然也可以对自己解衣推食赤心以待的刘邦愚忠到底至死不渝!
韩信之死在于跟错了人,走错了路!不是吗?
他熟读兵书,难道不知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个道理吗?如果他没有这个愚忠思想做怪,他就是陈胜复生,恐怕当年的楚河汉界就会早早演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南面称王成就一番霸业也未可知!
千年以来,为报君恩,慷慨赴死者鲜有,韩信也许是第一个为君王为知己而死的大英雄!
其二,交友不慎。他朋友圈里坏人多,嫉妒他有才的,嫉妒他有官的,嫉妒他和刘邦靠的近的,嫉妒他有免死令的……他一枝独秀,常好贪天之功掩住众人的光辉,而这一切,他居然浑然不知!以他的智慧,处理这些小事本可轻松搞定!但他错了!指挥千军万马易,与小人打交道难!
他的生死知己萧何——把他骗到洛阳,骗到未央宫,骗他到死!项羽可以清清楚楚地把人头割给故人,韩信却被故人糊里糊涂亲手推上了断头台。果然,聪明的萧相国用韩信的鲜血把自己的顶子染成了五千户!
他与钟离昧友善,与陈豨友善,与绛灌友善……在生与死之间,在义与利之间,到头来这些人都成了卖友求荣的家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他不能像张良、陈平一样游刃有余地处理人际关系,所以他也自然没有管仲幸运,也没有鲍叔牙幸运!他只能淹死在朋友的唾沫里!哀哉!
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不知早在阴间的淮阴侯和萧相国听了此言,该做何感想?羞煞!
其三,睚眦必报。韩信少年时期,经历坎坷,脸皮较厚,人又死懒,四处吃白食,人多厌之。
有此经历,韩信人生的底色里就多多少少抹上了些扭曲的不正常的元素,但这种扭曲还不是马加爵的那种扭曲,至少他还是有做人底线的——俺可值钱多了!忍亭长,忍项羽,忍刘邦……他不是五步之内鲜血横流的那种莽夫,他是那种xiong怀天下的英雄,所以他忍辱负重,一忍再忍,以求有个成名立万的机会!
他在报恩的同时也开始报仇,屈辱南昌亭长之妻,鄙视绛灌之流羞与为,小瞧流氓汉高祖和泼妇吕后……出头的椽子最易烂,韩信毫无遮拦的举动自然引起了众人的公愤,墙倒众人推,灭他也是分分钟的事了!
其四,不识时务。在我看来,不论反与不反,韩信都有能力成为秦末突起的异军,睥睨诸侯,逐鹿天下!但韩信的缺点就在于他太“聪明”了,优柔寡断,举步不前,畏首畏尾……
也许是太平日子使他失去了奋勇抗争的勇气,也许是荣华富贵使他意志迷离,也许是已经习惯了在别人屋檐下低头……
他不听蒯通早夺天下,也没有随张良归隐山林……所以被人陷害,被人冤杀,蠢事做下一堆,纯属咎由自取!
韩信的悲剧在于自己的人格缺陷……不成熟的为政心理,不清楚的人际关系,不明白的愚忠思想,一步一步把他逼上了死路!
天亡我,女人亡我,抑或萧何亡我,未央宫前赴死的韩信当年想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在哪里,答案在大风中,大风中!
我想,相对于无常来说,韩信只是早走了一步——城头变幻大王旗,后死的刘邦还会在拜相台与韩信握手言欢——不知他心中滋味如何,还是且喜且怜?
韩信没有饿死,没有穷死,没有战死,也没有老死山林,却死在未央宫的钟室里,死在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手里。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