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董卓乱政,他独霸朝野,废帝害民,举国上下无不对董卓的种种暴行痛恨的咬牙切齿,后来在东郡太守乔瑁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集体起兵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推举臧洪主持盟会,当时的臧洪还只是个雄气壮节的小角色,来的这些诸侯里随便拎出一个人来都比他有分量,所以十八路诸侯联盟之时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选举出一位强而有力的盟主,大家都是我推你,你推我最后推到了满腔热血的臧洪身上。
下面我们来看看十八路诸侯到底是哪十八路:
第一路:南阳太守袁术,袁术是袁绍的弟弟,他和袁绍一样享有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家里有钱有势,政治资源极为丰富,和袁绍、曹操同时举兵的时候他还是官职比较高的后将军,其势力盘踞在河南省的南阳一带,是十八路诸侯里最有实力的一支。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当时的冀州比其他地方富庶一些,而且人口稠密,兵多粮足,先天条件非常好。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豫州包括现在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山东、河北、山西的土地也涵盖一些,但是三国的历史对孔伷这个人记载的比较少。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兖州就是现在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河北东南部的这一块区域,刘岱从族谱上看算是汉室的宗亲,当然比刘备要根正苗红的多,实力中上。
第五路:河内郡太守王匡,河内包括现在的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等地,王匡在征讨董卓的时候被董卓击败,实力居中。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张邈这个人家底比较好,人也很仗义,在当时还是很有名气的,在和董卓交战的时候被董卓击败,实力一般。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就是号召大家伙儿一块儿收拾董卓的这个乔瑁,这个人就不提了,实力太弱。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他是袁绍的堂兄,关于他的记载比较少,大家知道有这么个人就行了。
第九路:济北国相鲍信,济北是个封国,济北相就是济北国的国相,鲍信算是最早看透董卓的一个人,当时他就劝袁绍和司徒王允杀掉董卓,可惜这二人都没听,鲍信也是十八路诸侯讨董之时真刀真枪与董卓干过的人,很有血性,可惜实力一般。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典故里让梨的那个小孩儿就是他,孔融年少成名,是当时的名士,声望比较好,打仗他不行。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张超是第六路诸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实力一般。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陶谦是个善于治理内政,而不善领兵打仗的人物,他能在群雄并起的乱世当中占据徐州凭的是自己的狡猾,虽然此人不善征伐但徐州在他的治理下还是有点实力。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他是马超的老爸,西凉军的战斗力还是十分强悍的,就连打遍中原无敌手的曹操也是用计才将这股势力给瓦解掉,实力中上。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前期的公孙瓒实力绝对很强,北境的鲜卑和乌人都被他打的胆寒,和袁绍对战之初也丝毫不落下风,是十八路诸侯中武力值最强的存在。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实力一般。
第十六路:长沙太守孙坚,孙策和孙权的老爸,一代猛人,人称江东猛虎,也是董卓为数不多的几个强劲对手之一,他与袁术存在着一定的依附关系,所以他的好多功劳最后都算在了袁术的头上,不好评测。
第十七路:渤海太守袁绍,四世三公、名门望族的代言人,三国演义把他演绎成了十八路诸侯的盟主,他在讨伐董卓期间强迫韩馥让出冀州,成为了当时唯一一支和袁术不分伯仲的诸侯势力,实力强大。
第十八路:曹操,当时的曹操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血青年,行刺董卓失败以后他又跑来参加联盟,当时他的队伍还没有拉起来,实力还比较弱。
据后来考证,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其实只有十三路,孔融、张杨、马腾、陶谦、公孙瓒并未参加,所以实力之间的对比就把这五家排除了,剩下的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张邈、乔瑁、袁遗、鲍信、张超、孙坚、袁绍、曹操十三路当中实力最强的就是袁术和袁绍,其次就是韩馥、刘岱、孔伷、王匡,第三是张邈、袁遗、鲍信、张超、孙坚、曹操、乔瑁。孙坚和曹操排到最后是因为他们当时还没有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一路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