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北的湖是洞庭湖“湖南”的叫法早于“湖北”,始于唐朝。在宋朝最初的15路里就有“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到了明朝,湖南和湖北都属于“湖广省”;清朝又将明“湖广省”再次分开,洞庭湖的南边为“湖南省”洞庭湖的北边为“湖北省”,沿用至今。
洞庭湖孕育了深厚的湖湘文化。战国时期,屈原放逐沅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也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泉之一。湘君、湘夫人二妃的传说故事,更增加了湖湘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那首《湘夫人》描写出的哀婉惆怅至今让人唏嘘感慨,后来这里留下了许多关于二妃传说的故事。现在的君山又名湘山,君山上斑竹又名湘妃竹,均得名于二妃。屈原在此地流放时接触了大量的下层社会和民众,创作了《九章》《九歌》系列作品,还有鸿篇巨制《天问》等。以后历代文人多有在湖湘地区的经历,他们或沉郁、或悲愤、或佯狂,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创作出了感人的作品。政治上受冤枉陷害被流放的屈原,被派遣到偏远的湖南为官的贾谊、王昌龄、辛弃疾等,流放贬谪路过湖湘的李白、韩愈等。这些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处于人生道路的低谷,他们在湖湘地区,把个人的遭遇用文艺的形式表达流传下来,增加了湖湘文化的厚重。范仲淹的经典名篇《岳阳楼记》更使得“巴陵胜状,洞庭一湖”名闻天下,他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成为湖湘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