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电影是娱乐市场的产物,看电影只是为了图开心,同时也是浪费时间;有人说,电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电影院只是为了赚取利润,然而观众只管掏钱;有人说,电影是广大群众的粮食,看电影可以满足精神需求,可以得到更多的人生体会——而我,更加赞同最后一种说法。
“电影”属于西方大众传播七大媒介之一,但在中国却没有给予电影明确的“身份”,也许它在国内市场还是年轻的,也是新潮的,在不断的模仿与创作中寻求自己的发展路径,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回顾国内的电影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有不同的题材和主流风格,比如,拓荒时期关注社会改造的问题,抗日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抗战之后揭露社会矛盾和本质,新中国时期表现浓郁民族风格,文革之后反映和针砭社会时弊,改革开放之后注重改革和突破,新时期关注经济发展和受众需求等。可见,电影,是每个时代的缩影,几乎刻画了每个人的精神面貌,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历程。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随着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中外文化交融紧密,电影文化相互竞争与借鉴,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因此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当国内电影市场迈开“走出去”的步伐,志在在世界电影市场立足脚跟,然而在这个时候,却往往会容易卷入滔滔大浪之中,无法坚持自身的创作,抄袭造假、生搬硬套、扭曲价值、良莠不齐,甚至依附在金钱的腐土之中,把艺术创作和文化作品当作是谋取利益的工具,只为博取观众的眼球,谋取不义之财。21世纪初中国电影市场穷追奥斯卡宝座,商业化和功利化色彩越来越重,导致新生代导演忽略了本土电影文化的特色,盲目跟风,(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忘却影视文化的精神体会,导致近些年来,中国电影能获奥斯卡奖的甚少,甚至默默无闻。反思之,其中的极大因素关乎国民影视鉴赏水平以及影视界的创作水平仍然尚待提高、精神世界的空乏、信息社会的浮躁与生活节奏的无序等。倘若,影视创作者能深挖中华传统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成果,保持淡泊之心,潜心研究并且与时俱进,那么国内电影市场之繁荣昌盛则计日可待,电影文化再不是一纸空谈。
“电影的世界能反映的东西甚至超越任何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电影,它不仅可以让观众听到内心的独白,可以看到每一个微妙的表情,可以感受每一帧画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全方位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甚至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给予内心深刻的感触,赤裸裸地反映创作者的意图和传播的内在信息,这是任何一个传播媒介都无法媲美的。倘若我们只是单纯地享受电影带来的表层感官刺激,忘却了本身的内涵,无法用心地品味电影的创作意图、背景和意义的话,则难以传承电影所寄托的深层精神文化,更别说从中得到人生的另一番体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