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16 23:27:18 阅读:
次 来源:
星辰美文网 作者:赵羽桐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
人物,也能让
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这是余秋
雨在写苦游敦煌时,开篇提到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
事件才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而文人的作用,也许就是把封存已久的文化
内涵与人文精神
感悟出来,感染每
一个人。这一点,余秋雨做到了。
最近重温了一遍《
文化苦旅》,想起自己曾经游敦煌的
经历,随意翻了翻相册,目光不经意间就停滞在敦煌那一页。
在余秋雨眼里,他能从壁画里看到吴道子画派的骨力,想象当年来这里参加巡礼的民众,听到佛号,诵经声,木
鱼声,驼铃声……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文化的
力量。而说到莫高窟,当然绕不开王圆箓的
故事。他是一个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抗,靠化缘募款谋生的道士,但他却使一个民族的文化逐渐失去
自信。
工匠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壁画刷去,用铁锤把塑像打毁,用泥巴堆气灵官,愚昧的他,把一捆捆宝贵的经卷卖给了国外探险
家。读到这,我和余秋雨的内心感受是相同的,愤怒且不公,但又有些
无奈。提到莫高窟,脑海里浮现的是佛教圣地,文化殿堂,还有那世代与莫高窟比邻而居的敦煌人。精美的佛像和壁画,也许就是为他们祖先而塑而画,经卷也许就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支柱和血脉传承,而这些都在王道士的手中,变成文化废墟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不知道这是文物和土地的双向失落,也不知这里蕴藏了两个伟大
文明的
精彩,这些只不过是因为他是个道士,仅仅为了最后的三十英镑,让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
生命。”从古至今,从风土到人情,跨越
时间和
空间的界限,把
旅行赋予文化,去看那些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在思考与体会中旅行。而余秋雨所谓的“苦旅”究竟苦在何处?我想,就是他在旅行中对苦难历史文化的深思。那是属于我们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经
岁月所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探寻先祖文明的桥梁。在余秋雨的笔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行行精彩的文字,勾起我内心深处最遥远的呼唤,那就是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