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时候,母亲为我买来了第一套书——《伊索寓言》,里面或凄惨或幸福的故事,在我纯洁弱小的心灵中落下了灼灼的烙印。这些故事教会了我如何辨别好恶,如何堂正做人。这就是《伊索寓言》给我带来的。
大一点了,开始看传统的四大名著。先是《西游记》中舞枪弄棒过关斩将直至来到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他们一路走来,历尽多少劫难苦乐,但仍永不言弃,坚定自己的信念,一步步不放弃的走到西天取得真经。而真经,其实就在他们心中。他教会了我要坚强,不要轻易放弃。还有豪气冲云天的《三国演义》。这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亦走过人间百味,世态炎凉。这更使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一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豪气勇敢。我的心灵,渐渐沉湎于这种豪气勇敢之中。
时光转瞬即逝,沧海桑田,只是过眼云烟,我也慢慢的长大,身形开始拔高,开始长肉。这时的我,在书的海洋中,回溯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我爱读情诗,为的是那种柔情百转的悱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问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那种意中人为了理想奔赴远方,自己只能在家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期盼心上人早日归来得相思之苦,之痛叫人为之动容。现代人求“千与千寻千共苦,一生一世一双人。”古代又何尝不是呢?中国四大才女中的卓文君 ,曾写下一首柔肠百肚的《白头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诗至如今,仍被无数人交口称赞。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和司马相如爱情的希冀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室人。”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期盼,不仅是《桃夭》,亦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时的心灵,被诗词的婉转,浸染了丝丝缕缕的温柔。
成长的道路上,我也恪守着着开拓眼界的原则,看中国的古典文学,也赏外国的经典名著。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对我的影响尤为深刻。泰明死的时候,小豆豆难过的无以复加,我看着看着,眼泪也跟着扑簌簌地落了下来,像晨间滚落的露珠。小豆豆会那么难过,是因为泰明是他真心相待的朋友。这本书教会我的,则是要真诚去对待别人。这时的心灵,又蒙上一层真诚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