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一辆小轿车不再是奢望的时代,在风染绿了山坡田野的季节,我与外婆又坐上了“慢公交”。是的,你没有听错——慢公交。
在连接着东至县城和偏远山村的乡间公路上,如今仍然运行着身着湖蓝色外衣的客车——“慢公交”。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因为它们的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乘客大都是年龄偏大的留守乡民及到县城上学的学生。尽管常年亏损,但行驶的车辆并没有减少,且仍坚持以最低2元的票价,每日穿行在弯曲的乡村公路上。
相对于出租车,这些公交车低廉的票价,随叫随停的便捷,更能吸引沿线的村民,帮助他们解决出行问题。蓝皮的车厢,简单的座椅,老乡们鼓鼓囊囊的背包和蛇皮袋……就这样装满了公交车。因为这些公交车,我们当地群众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外打工的舅舅,三年前回来了,就在家门口开了小卖部,隔几天就坐着几元一趟的公交车去县城卖山货再进货,生活渐渐富足起来了,今年还准备在村子里盖一幢小洋楼呢。慢公交在这条乡村公路上,见证了无数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家庭!
听外婆说,曾经,也是在唤醒了花鸟草鱼的春色里,家乡翠绿的茶叶是“明星产品”,然而因为当时每天只有早晚两班车,闭塞的交通硬生生地把翠绿挡在了山里,老乡们抱着金鸡找不到窝,只能“望茶兴叹”。现在靠着慢公交,家乡春天的山茶;夏日的山蕨;八月的板栗;十月灯笼似的柿子伴着乡亲们的咯咯笑声,源源不断地驶出大山,迈进城市。
有人说:“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武器。”交通不便是影响偏远山区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障碍。曾经,因为上学要走几里山路,妈妈说自己中学没毕业就辍学在家。每当听到妈妈因过早失学而充满遗憾的言语时,外公总会吧嗒几口烟,然后望着弯曲的公路出神…后来,行驶在山区公路上的慢公交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通了求学之路。每周准时准点,有许多像我一样求学的孩子,坐上慢公交去城里学校学习。慢公交车就这样成了沿途不少孩子上学的“校车”。虽然速度慢,但孩子们在车上聊天、交朋友、讨论问题,快乐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