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夜灯,一把竹椅,一本搁于书桌的书。
独坐书房一隅,我并无伸手取书之意,却默默忆起与书为伴的年华……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睡前,祖父都会读书给我听。主要读中国古典名著,比如:《儒林外史》《山海经》,四大名著,《聊斋志异》《浮生六记》等,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祖父就这样成了一位朗读者,在他慈爱的声音里,稚子幼童的我每天晚上与书相约。
祖父最爱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他常说,读“三国”之人有谋略,读“水浒”之人有英雄气。当时,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读了这两本书就有谋略,有英雄气。至今,我才明白,为什么我看事看大局,平时遇到难事,也不胆怯。如此想来,是祖父通过阅读书籍,给我带来的智慧启蒙。
及至年龄稍长,我开始看《一千零一夜》与《上下五千年》之类的神话书与历史书。那时,我最爱边听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既深沉古典又优雅活泼的交响乐,一边阅读那些古老的故事。在回荡的旋律中,我在与古老的书籍约会。
上了三年级,我对恐怖类、推理类小说很感兴趣。什么《盗墓笔记》《鬼吹灯》《华丽人生》《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罗生门》为我开启了一扇另类的门。恐怖小说里的怪物,推理小说里的推理环节尤其令我感兴趣。与恐怖、推理书籍约会的我,思维触角变得无比敏捷,胆子比男生还大。
四年级,我开始喜欢读国外名著。比如:卡夫卡、狄更斯、赫胥黎、莎士比亚、左拉、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福楼拜、巴尔扎克、乔治·桑、司汤达、伏尔泰、加缪、杰克。伦敦、紫式部、渡边淳一、村上春树、川端康成、加西亚·马尔克斯、玛格丽特。米切尔……等人的经典作品,让我如入书海,乐而不返。在与国外名著约会的我,思考问题更加深入,眼界也更加宽广。
五年级,是我的阅读分水岭。我开始涉猎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书籍门类。这一年,我主要在读哲学类书籍和科幻书籍。哲学书籍让我对人生有了思考。我始终忘不了,我的第一本哲学读物——《西方哲学史》。它让我对西方的哲学历史有了系统的了解,也是促使我后来购买并阅读其他哲学书籍的主要动力。而科幻类书籍,则让我对充满奥秘的宇宙了解了许多,更让我对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十分感兴趣。比如刘慈欣的《三体》里涉及的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的专业知识,更是我主要学习并攻克的对象。
初一的阅读基本延续了五年级,而新增的成员则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及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宇宙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中国近代文学中,我最喜欢的是萧红与张爱玲的作品。萧红的小说十分散文化,而张爱玲的小说则带着一种倾城倾国的味道。现代文学里,我最欣赏的是余华的小说,最感兴趣的是李娟的散文,而读起来最有意思的则是王小波的书。但我为什么会喜欢那些看起来有些枯燥难懂的理科专业知识呢?这是因为,这些知识并不难懂,只要你认认真真的把每一句话的意思都看懂——如果有哪些专业名词你不明白的话,就可以去查,但前提是你一定要知道这句话说了什么——就可以了。而且浩渺的宇宙多么有意思,而若要了解这浩渺的宇宙,就必须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打底。所以我喜欢沉浸在宇宙中,沉浸在每一颗星星中,沉浸在量子力学中,沉浸在每一个化学元素中,沉浸在这由粒子构成的世界中。现在的我在与中国近代现代文学约会,在与理科专业知识约会。它们使我的思考进入纵深地带。
也许,从祖父为我阅读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的人生,永远都会与书相约。每一次约会,都会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