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
《追风筝的人》,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被这个名字所吸引。
我怀着期待进入了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调营造的情景,从容平和却暗含忧伤的静美心态讲述的记忆里,一口气读了70多页。我也喜欢卡勒徳笔下的喀布尔的冬天,他说:“冬天是喀布尔每个孩子最喜欢的季节,至少那些家里买得起一个温暖铁炉的孩子是这样的。”他说得真实在,喀布尔的冬天和我们这里一样是孩子们自由的假期,时间的流水滤尽了童年的烦恼。
但当看到哈桑受侮辱,阿米尔的置之不理,我的手紧握捶着桌子。当“……说了这个谎——我希望这是一长串可耻的谎言中最后一个。”时我已气的把书摔掉,喘不气来。不该是这样的啊!他们不应该是最亲密的吗?一个风筝的最好的放飞着,一个是最好的风筝的追逐着,这不应该是最美的故事吗?
但是,风筝就是风筝,它的天职是飞翔。我不知道在天空中飞翔的风筝,是天使;而落了地的风筝,却是魔鬼;落地风筝就是那经过世俗浸染过以后的人性。
打了3天我都不理睬在角落的书,心中的怒渐渐消退但思考却与日俱增,我想知道所以又捧回书。随着剧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是波潮起伏。这个故事枝节复杂而且太厚重,但好似一切轮回又回到了起点,最后又重合为一点。风筝也是一样,故事起于它,止于它。风筝让哈桑失去了快乐,却让他的儿子索拉博找回了快乐。
读完书后,我觉得是依然是一个感人美好的故事。我也找到了天使——阿米尔。虽然书中满是他的懦弱,忏悔与自我救赎。但我觉得他真的是坠落人间的天使。其中他的爸爸才是魔鬼,而哈桑则是试金石,拉辛汗是引路蜂。阿米尔一直在爸爸走也走不出的阴影下呼喊,谁能教他挺身而出?面对父亲和别人指责自己是懦夫时,天使的血液在说:“也许爸爸说的对。”他敢于承认,而且他善良的心把所有的错全都怪在自己头上,这是和他经历相似的爸爸和事情的始作俑者阿塞夫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事,因为他是天使。
这让我体会到人总有丑陋的一面,“丑陋总是与美好如影相随的,在美的背后,丑正探出半张脸庞。”更让我懂得人生并不总似温情脉脉的乐园,温情是一段心路挣扎后的驿站,供远途的旅人歇脚。
读完这本书就像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让你回味良久。其实人生不正是一杯差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二)
小说总是能表达出各种情感:悲伤快乐又或是残忍,本周若说起最大的收获除了课堂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就是看了<<追风筝的人>>这样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给寒冬的季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心间顿生暖暖的感动。
人生也是这样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幸,不要总在抱怨生活,而要学着面对人生。本书的主人公阿米尔的朋友哈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母亲很小就抛弃了他和他的残疾父亲。他们遭受着众人的耻笑和不屑的眼光,他们难过悲伤但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依旧在这阿富汗这片土地上找寻着他们自己的天地。
童年就像糖果的香味那样甜,那样美好。“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我们在爸爸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追逐着风筝望着空中的飞鸟飞过而留下的痕迹真希望这一切可以定格在那一瞬间。
悲剧是什么?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承诺阿米尔一定追到。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被几个少年抓住耻笑与伤害哈桑。阿米尔目睹一了,格软弱的他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并再次错误地选择了逼哈桑离开家门。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阿米尔远迁美国,但他对哈桑的负罪感未减,后来他知晓了有关家庭的巨大秘密,原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为了找回“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重返阿富汗,而哈桑已死,阿米尔在被拳击的捶打中我看到了久违的感动,那是一种勇敢,一道动人的风景线,一瞥惊鸿的亮光。阿米尔最终救出哈桑的孩子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是一个象征。它是珍贵的友情、温暖的亲情、美好的爱情,也是忠诚、友善、勇敢……而对阿米尔而言,童年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自私、怯懦伤害了哈桑,他在对友情的背叛中也丧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其实是获得救赎的途径,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仪式!也是一种对希望的寄予,我相信这个时候阿米尔的心已经得到了救赎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失去的美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
决定为《追风筝的人》写一篇书评前,我在豆瓣网上读了大量书评,看到了大多数书评都在赞誉哈桑的单纯、忠诚、纯良和正直。
或许,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
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汇——爱的炮灰。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
当阿米尔——抑或作者——在怀念"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其实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尔少年时的确有这样的渴望,他和哈桑有过以下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哈桑的忠诚。然而,哈桑不久后还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
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鸡奸,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
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
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对阿米尔奉献他自己。
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他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对阿米尔的爸爸说,这是他干的。
做阿米尔的炮灰,这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
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或许,喜爱《追风筝的人》的一些读者会对我这种分析感到愤怒,觉得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感,但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言语,我们会看到,导致这种奉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四)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对于这句话,我是承认的。自看完这本书至今,时隔几个月,对于书中的一些细节已是模糊,但我却无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种情绪。或许,不会轻易被时间带走的,才是最最珍贵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风筝的人》给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绪——是惋惜?是感动?亦或是欣喜?无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难相似;视角不同,情绪也会有差。为你,我仿佛有千千万万种情绪。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为一件事情纠结,这种茫然的情节似乎在善意提醒着我——只要青春依旧,谁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词,我也仿佛顺理成章地拿它当作借口,以至于做了一些当时感觉起来超级神圣、而后并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认可的抉择,我惯性似的天真以为自己可以,好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的自信,却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气,我甚至都不敢付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怯懦!于是,我便找来一大堆理由让自己释怀,以让我觉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种结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现实终究太过骨感。每当夜深人静,所有我说过敷衍的话便一遍一遍回荡耳边,仿佛在强调我那不可原谅的脆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负罪感被体验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当然,我无比庆幸我还有感觉,因为,麻木,才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吗?拉辛汗曾在阿米尔为自己的过错无比懊恼自责时,告诉他:“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我感到来自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来,过错,是可以被原谅的,尽管我知道这不是终结,那真正的终结是什么呢?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好像,这是阿米尔给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经历着阿米尔所经历过的那一些,好像印证了一句话:所有的过错,都是同一个本质以不同的故事演绎着。只是我比他庆幸,我有机会读到他的结局,听到他最深处自我救赎的声音,于是,我便记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之前,争取转化掉那些“罪恶”,我总相信有种东西叫奇迹,可以用来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恶”。
除了作为晚辈,借鉴他的箴言之外,作为观众的我对阿米尔也有着别样的情感。我羡慕他,羡慕他有阿桑,有拉辛汗。我羡慕阿桑对他的义无反顾,对他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羡慕拉辛汗对他的始终如一,给他最大的安慰。我又是那么讨厌他,讨厌他的懦弱、自私和无情,讨厌他伤害阿桑…突然,我害怕起阿米尔来,我惊奇地发现我居然能感同身受,无奈与不知所措,我不单单是他的观众,我已经走进了角色,我说我讨厌他,我有什么权利讨厌他?我们是那么相似的一类人,一类软弱到不能眷顾甚至无情伤害爱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人,不是吗?他负了阿桑,而我,却正在辜负我的那群朋友和家人。还好他觉悟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地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至于我,是的,我试着觉悟他的觉悟。上帝他老人家还真偷偷地给我留了一扇窗,在尝试“觉悟”的明了: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即坦然地承担我应尽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原来自我救赎最好的状态便是心安地竭尽所能。至于最后的结局,我想借用徐志摩对待爱情的观点来对待: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决定而忘了自己,不求完满,不求惊喜,甚至不求有结果,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有过那么一次义无反顾的任性和真诚。
人生总充斥着惊奇,我常这样说。为自己的事,我已忧愁了许久,难以释怀,却在“回忆”《追风筝的人》时,得到解脱,何等幸运!以前,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着书中的事物肆意发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评论,便是极好;此刻,我发觉,原来读书真的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需要像个小孩,跑入书中,走进角色,细细感受这一路的风雨阳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闲,我还可以一把篡夺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观尽,还自己一个别样的世界观。
《追风筝的人》是本美好的书,里面有太多愧宝。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经历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再次细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是吗?
觉着读后感走近尾声,《追风筝的人》的情节还在萦绕,心血来潮的我突然构建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我望向长空那一只只被想象出来的风筝……惊觉:每个人都有一颗善于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个风筝?如果有,那么,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每当风筝起飞之际,让我们勇敢地追,为人,为己。阿桑的陪伴依旧: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五)
这本书的封面是在黄昏的天空中,火红的晚霞下,一个小男孩拿着风筝在风中奔跑,层层斑斓彩云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蓝天空,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余晖中翩翩起舞。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开始走进那一片火红的晚霞,看昔日的繁华与安宁,今日的苦难与战乱。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说起这个国家,它并不是一个和平世界。我们总会把它与战争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想起的总会是那一张张狰狞的脸、惊恐的脸,没有轻松,更不会有笑容。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主仆,或者说是最亲密的朋友。阿米尔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那将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他们,一起嬉戏打闹,一起憧憬未来。那幢房子、那堵“病玉米之墙”、那株石榴树、那个地方的一切一切都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他们彼此互相靠近的心。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他们在一点点地长大,阿米尔发现了爸爸对自己的冷淡,而对哈桑却总是给予鼓励和赞赏,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爱,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为了自己的主人,受尽耻辱,最终奉献出生命。
是阿米尔错了吗?他胆小、自私、懦弱,看到哈桑被人欺负,却佯装不知。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里是多么的复杂。但最终他决定“为了赢回爸爸,也许这是哈桑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然而这个被爸爸埋藏一生的秘密揭开时,哈桑已死在塔利班的枪下。
是哈桑错了吗?当我读完这本小说时,我为他的不幸所悲伤,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但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他情愿付出一切……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都没有错,他们原本都是纯真善良的孩子。因为种族,使他们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被逼向世界的两极。
合上书本,我依旧听到耳畔传来那句真挚的诺言:“为你,千千遍遍。”宛如一句天真的玩笑,却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是忠诚,是善良,更是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我们都是追着风筝的人。对阿米尔来说,那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意味着人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那长长的风筝线的背后是一份对人生命运深深的信服与感激。而对于我们来说,无论那只风筝意味着什么,就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六)
对于专业书籍的过多复习,偶尔想看看别致的其他书籍。随意翻姐姐的书,一本封面像火焰一样的书夺取了我的眼球——《追风筝的人》。
它讲述的是12岁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
这部小说是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战乱之后的美国为背景,小说高潮残忍却夹杂着美丽,令人不忍揭露。
作者胡塞尼在书中这样阐述当时的阿富汗战乱:在喀布尔,你再不能相信任何人——为了获得悬赏或者因为受到威胁,人们彼此告密,邻居告发邻居,儿童揭发父母,兄弟陷害兄弟,仆人背叛主人,朋友出卖朋友。喀布尔人分成两派,告密的和没有告密的。最麻烦的是,没有人知道谁属于那一派。裁缝给你量身时,你几句无心快语可能会让你身处波勒卡其区的黑牢——教师里面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教小孩监视父母,该监听些什么,该向谁告发。战乱带给人的不信任、恐惧、阴影,战乱摧毁的那些美丽,书中读的到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平的美好向往。
末尾作者用“我追”来结束全文、升华全文、诠释全文。作者追的是当年那个蓝色的风筝,还是追寻当年幸福的童年,亦或是在追寻和平的故乡……不尽的遐想。
这部小说共360页,用业余七天时间,将它一气呵成,留恋的片段回头重复,仿佛我看到了那些画面,那么美好、凄惨、富有色彩。所有世间美好都抵不过战争。作者将当时的画面真实地展现给读者,让我们了解世界历史,拓展我们价值观的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我也非常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喜欢作者阐述画面的别致方式。作者的这部大气之作,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了解并懂得悲悯阿富汗人们,明白和平的伟大意义。
不断的深思、不断的遐想,和平的正真意义是什么?敏锐、真实的东西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而《追风筝的人》就是对和平的反喻解释,走在当下和平主义的社会大道上,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并不需要多么伟大,仅仅需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这段青春,经营好自己的这番田地,努力工作,关爱他人便足以。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七)
我是个生活过的清清淡淡各方面都不出众的女子,唯一有些不同就是看书并且收藏书,在这方面有着近乎执拗的坚持,别人家的男朋友给女朋友买各种礼物买衣服买包包买化妆品,我告诉男朋友说只要他给我买书就好,要是没钱了就好好努力争取以后写书卖了再给我买书,结婚了一定要给我装一间大书房专门放我的书,然后他就笑我傻,说“到时候我再给你的书柜贴上老公与书概不外借”,他说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把我的书弄损或者丢了,虽然笑他瞎贫,但是我想大概也只有真正意趣相投的人才能懂对方那些看似执拗的坚持吧。我记得他买给我的第一本书是《追风筝的人》,那本书以前只看过电子书,一直印象深刻,当我真真切切拿在手里再看的时候简直爱不忍释,尤其是书中主人公阿米尔的仆人(实际上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对他说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感人至深,几乎触动灵魂,所以我特别想在这里和他分享这部作品带给我的冲击和感动。
这部小说出版于2003年,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作者以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人和事以及心理变化为主线展开,讲述了一个少年因无知懦弱背叛了对自己无比忠诚的仆人兼玩伴而无法原谅自己,到长大成熟之后最终经朋友劝说设法救回玩伴之子并抚养,使内心得到救赎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主人公阿米尔的朋友也是长辈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告诉阿米尔说想见他,并告诉他在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唤起了他心里那些童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以及十二岁那年冬天之后一直藏在心里并折磨自己的罪恶。
他出生于喀布尔(阿富汗首都城市)北部最繁华的新兴城区富人家庭,那时候父亲还是喀布尔人人尊敬的巨贾,他住着被称为当地最华丽的屋宇,而哈桑是在他母亲死于难产后他父亲占有了与之从小一起长大的仆人阿里之妻生下的孩子,哈桑的母亲在哈桑七天大的时候跟江湖艺人跑了,阿米尔的父亲便找来喂养阿米尔的乳母喂养哈桑,当然那时候的阿米尔并不知道这些,只知道哈桑是他的仆人,住在他家花园南边枇杷树下的破泥屋里,小时候他喜欢爬上家里车道边的白杨树上玩儿,有时会怂恿哈桑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居家独眼的德国牧羊犬,阿里总是告诉他们喝过同一个人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那时候他们在同一个地方迈出第一步,在同一个地方学会说第一句话,他第一次说话时念的是爸爸,而哈桑会说话时念的第一个名字是阿米尔,从此他便成为哈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所以尽管哈桑从无恶作剧的想法,但如果他要求,哈桑便听从,往往恶作剧被发现了总是哈桑代他受过。他被邻家孩子欺负时也是哈桑挺身而出保护他。他还记得1973年那次政变,他们只听到枪声,第二天通过喀布尔的电台知道君主立宪制已成为历史,哈桑并不知道什么是政变,什么是君主立宪,什么是共和,只以为共和就是要自己和父亲走,直到他告诉哈桑不会被送走,才又高兴起来,约到常去的小山丘爬树,他想那时大概哈桑心里觉得只要不让他离开他的阿米尔少爷,他才不管什么君主立宪跟共和。就在他们穿过住宅区走到通往山丘那片荒芜的空地时被当地臭名昭著的的小恶霸阿塞夫(父亲的朋友马赫穆德之子)以及他的同伴瓦里和卡莫拦住去路,对于他们的辱骂他吓的不敢说话,这时哈桑从他身后走到旁边拿出弹弓威胁阿塞夫,他看见哈桑脸色苍白分明是害怕的,但脸上却有着保护他的坚毅,最终阿塞夫放下狂言后离开,这是他们第一次与阿塞夫发生冲突。
在他心里父亲一直是个英雄,他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和肯定,却发现父亲总是格外疼爱哈桑而对他冷冰冰的,这让小小年纪的他产生了嫉妒之心,所以他冲哈桑发脾气,当父亲想要带他们一起出去玩儿时他就谎称哈桑有事,虽然他和哈桑一起玩儿,但他却并不觉得他们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他是普什图人,哈桑是哈扎拉人,而那时哈扎拉人作为被侵略者总是受人唾弃并且卑贱的,可这些不同都改变不了他们一起长大的事实,他们从蹒跚学步开始,一起度过了那么多悠长的夏日,他们会在爸爸的院子里追逐,玩闹,玩捉迷藏,玩儿警察与强盗,追逐过路的游牧部落指使哈桑拿弹弓打人家的骆驼,他放学后经常带着哈桑一起爬上山丘教哈桑念字,讲故事,碰到哈桑不懂的东西便会嘲笑哈桑无知,有时也会戏弄哈桑,而哈桑对此一无所知还对他恶意的戏弄拍手叫好。他小时候喜欢写作,父亲对此嗤之以鼻,只有父亲的朋友拉辛汗鼓励他,而哈桑是唯一认认真真听他写的故事并崇拜他的人。1974年初冬,哈桑过生日的时候,父亲请印度的库玛医生为哈桑做手术修复天生的兔唇,他还因此在心里埋怨过父亲偏心,刚拆线后哈桑的嘴唇肿胀笑起来有些扭曲,到下一个冬天时哈桑的嘴唇恢复的只剩淡淡一条印,但从那以后哈桑却不再笑了。因为就在那个冬天,一件可怕的事让他们变的都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也正是那个时候他给自己心里埋下了罪恶的种子。
那时候阿富汗有个冬日习俗就是斗风筝,比赛看谁能捡到最后被割断的那只风筝,喀布尔每年都会举行比赛,他记得有一年参加比赛他和哈桑一起追风筝时摔了一跤磕破膝盖,他们因为风筝飞走的方向发生分歧哈桑对他说“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就问哈桑“要是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哈桑看着他的眼睛说“如果你要求的话,我会的,但是你会那么做吗?”当时他第一次在哈桑忠诚而纯净的眼神下有了狼狈,那年哈桑追到了那只风筝,荣耀属于他们。到了1975年冬天,也就是阿米尔十二岁那年,斗风筝比赛的规则改变,规模也空前强大,在比赛前四天那个晚上他们在一起打牌父亲无意间对阿米尔说“我觉得你能赢得今年的比赛,你觉得呢?”使他有些心不在焉,到了比赛的那天,除了比往年更热闹之外没有什么不同,放风筝的过程中阿米尔一边同其他风筝战斗一边回头观察父亲的表情,经过一上午的角逐,到下午除了他们之外空中只剩一只蓝色的风筝,当他割断最后那只风筝时,哈桑抱着他欢呼,他回头看见父亲站在屋顶上笑着终于以他为荣,哈桑跑出去帮他追风筝时,他告诉哈桑一定把风筝带回来,他看见哈桑回头把双手放在唇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个哈桑式微笑便迅速消失在街角。当时的他并不知道那是哈桑最后一次为他追风筝,也是他最后一次看见哈桑的笑。他满心欢喜设想着父亲看到风筝之后对他的赞扬,在他等了很久不见哈桑回来出去寻找时,脑子里总浮现出哈桑对他说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当他最后经过打听终于发现哈桑时,听见不止有一个人的声音于是便悄悄走近,屏住呼吸躲在拐角处窥探,而此时在那条僻静泥泞的小巷中,他看见哈桑被阿塞夫等三人拦住,哈桑不愿交出风筝用石头打阿塞夫的额头,阿塞夫大叫着扑过去将哈桑击倒在地,此时他握紧拳头闭上眼,脑子里全是阿里告诉他和哈桑喝着一个胸脯的奶长大的人是兄弟;是梦境里大雪纷飞他看见鬼魂吓得大叫,然后一只熟悉的鲜血淋漓的手掌伸过来,他抓住那只手瞬间雪停了,他和哈桑站在蓝天白云下,万里晴空,满是风筝在飞舞各种颜色在午后的阳光中闪耀着光芒。他睁开眼看见阿塞夫已不再抢夺风筝,那只风筝倚在墙边,在散落着砖头旧报纸还有破铜烂铁的垃圾之间,扔着哈桑的棕色灯芯绒裤,阿塞夫跪在哈桑身后,解开自己的皮带,他的两个同伴瓦里和卡莫按着哈桑,而哈桑没有反抗也没有求饶只是稍稍转过头,他看见哈桑脸上羔羊一样逆来顺受的表情。他在经过内心挣扎之后转身离开,走时还听见阿塞夫兴奋的呻吟,后来哈桑颤颤巍巍走回来把风筝交给他的时候告诉他只是追风筝时和几个孩子发生了冲突,他故意不去看哈桑的眼睛和被鲜血染红的裤子,事情就像他所期待的那样,他把风筝拿给父亲看,父亲把他搂在怀里,他靠在父亲的胸膛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那感觉真好。之后有一星期之久,阿米尔起床看见桌上烤好的面包,熨好的衣服,却没有再见过哈桑,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见了面也不怎么说话,1975年冬天剩下的那些日子在他记忆里非常模糊,只记得父亲在家的时候他就很开心,哈桑再也没有笑过,却尽一切努力讨好他想要恢复他们两人的关系,这无疑让他更加羞愧,他总是躲着哈桑,直到1976年的初夏,一个让人昏昏欲睡的午后,他带哈桑去他们以前常去的山丘,挑衅哈桑,用石榴攻击哈桑,他希望哈桑还手,他以为那样他们也许就可以像从前一样,但哈桑纹丝不动始终只是哭着任由他攻击,他不知道他击中了哈桑多少次,只见炸开的石榴汁浸了哈桑满身,直到他累倒在地,哈桑拿起一个石榴在额头磨碎,浑身血红朝他走来,哽咽着说“那么,你觉得好受些了吗?”然后转身下了山丘,他看着哈桑离去的背影终于跪倒在地,任由泪水决堤,后来他总是在梦里看见哈桑那被扔在碎砖块上的灯芯绒裤。1976年夏天阿米尔的生日宴会上,阿塞夫以及瓦里和卡莫来访,在短暂的寒暄后他躲开人群将阿塞夫送他的生日礼物——一本希特勒自传扔掉,烟花炸开的那瞬间他回头看见哈桑弯着腰服侍阿塞夫和瓦里喝酒,他不知道那刻哈桑在想什么,只知道于他自己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受。那天晚上父亲的朋友拉辛汗送给他一个笔记本鼓励他写作,第二天阿里交给他一本他从前经常读给哈桑听的书,告诉他那是哈桑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让他差点哽咽,他终于下定决心他们两个必须有一个人离开,于是第二天趁哈桑不在,他偷偷把一只手表——爸爸送他的生日礼物和一把阿富汗尼钞票塞在哈桑的被褥下,然后敲开爸爸的门说了一个谎,当父亲问起哈桑时,哈桑只说了一个字“是”,哈桑承认了偷窃,他身体紧缩,就像当场被人扇了一个耳光,父亲说原谅了哈桑,但是阿里不顾父亲阻拦要带哈桑离开这个家,当时阿里看他的眼神使他明白原来哈桑知道他看见了那天小巷里发生的事情,阿里也知道,哈桑明知他的背叛却还是在此时保护了他,这让他更加难受。阿里和哈桑走的那天,下着大雨,他看见父亲浑身湿透走向驾驶座,而哈桑瘫在后座上,车转过他们曾无数次玩弹珠的那个街角,此时他才知道他毁了父亲和阿里40年的感情、给哈桑造成了永远无法挽回的伤害。也明白他熟悉的生活从此将一去不返。但他平静生活的正式终结是在1978年,政变再次发生,紧接着1979年俄国的坦克就开进了他曾无数次玩耍的街道,战争开始,1981年,父亲将房子托付给拉辛汗帮忙照管之后带着他连夜离开喀布尔,逃往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逃亡途中他们待过到处都是老鼠出没的地下室,最后待在油罐车里被运往目的地,他恶心到想吐,父亲告诉他“想些美好的事”,于是他脑子里浮现的满是他和哈桑坐在浅草地上,他拉着线,卷轴在哈桑长满老茧的手上,风筝在空中飞舞……。之后在巴基斯坦待了几个月,又辗转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弗里蒙特,父亲在那里一个加油站工作,周末会带着他倒些旧货在一条聚集着阿富汗人的跳蚤市场摆摊,1983年夏天他20岁,高中毕业不顾父亲反对打算主修英文创作,1984年有一次在随父亲摆摊时认识了同是来自喀布尔的塔赫里将军,并喜欢上将军名声不好的女儿索拉雅,后来父亲被查出患有肺癌,却拒绝接受治疗,眼看着父亲越来越衰弱,他请求父亲替他去塔赫里将军家求亲,塔赫里夫妇同意他娶索拉雅为妻,在他们成婚后一个月,父亲在睡梦中离世,他的岳父岳母都很疼他,后来他的小说陆续出版,可以说功成名就,直到2001年,接到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的电话,也就是小说一开始提到的那个电话,在他们离开喀布尔20年之后再次唤起了他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那天晚上他在睡梦中又看见哈桑回过头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周之后他动身去巴基斯坦见拉辛汗,从拉辛汗那里得知拉辛汗离开喀布尔后他父亲的房子就被塔利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成员大多是当时阿富汗难民营伊斯兰学校的学生,故又称伊斯兰学生军)霸占,而哈桑夫妻两被抓住打死了,拉辛汗交给他一封哈桑写给他的信,里面有一张哈桑和儿子索拉博的照片,他在信中看到哈桑对他深深的爱和尊敬,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拉辛汗告诉他,哈桑已经学会认字了,这封信是半年前写给他的,这些年哈桑一直在喀布尔帮忙打理他的家等他有朝一日归去,在得知他父亲死讯的时候难过痛哭。拉辛汗请他去阿富汗带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交给巴基斯坦一对善良的夫妇抚养,他不明白为什么是他去,考虑到自己的家庭他不愿前往,这时拉辛汗告诉他,哈桑是他父亲的私生子,他才明白原来他和父亲是同样的人,父亲同阿里之妻生下孩子,盗窃了属于阿里的尊严和名誉,而他盗窃了属于哈桑的身份,他才明白拉辛汗之所以找他是因为拉辛汗什么都知道,包括阿塞夫,风筝……还有他的背叛。为了获得内心的安宁,为了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决定要赎罪,不仅是自己的罪孽,还有父亲的,就像拉辛汗说的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第二天他动身去了阿富汗,在几经周折后抵达喀布尔的恤孤院,恤孤院负责人告诉他一个月前索拉博被塔利班带走,等他找到索拉博并要求带走时发现带走索拉博的人是阿塞夫,他答应阿塞夫通过决斗了却当年的恩怨,之后被阿塞夫打伤疼痛难忍,但却为自己没有选择退缩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最后索拉博用弹弓打伤阿塞夫的眼睛,扶他离开,随后他晕倒,被恤孤院负责人送到白沙瓦的医院救治,醒来才知道自己肋骨断裂伤到脏器,差点丧命,等身体恢复到差不多能走动时,他给妻子索拉雅打电话说了这些年一直藏在心里的秘密,并告诉妻子想要带索拉博回家抚养,获得妻子的理解和支持,还要他一定带回索拉博,他在巴基斯坦找律师咨询,多方了解后才知道在当前的政治形势下要领养索拉博几乎没有可能,只能让索拉博先待在当地恤孤院再慢慢想办法,他把这些告知索拉博时,索拉博因为之前被阿塞夫性虐待产生的心理阴影加之觉得自己将被抛弃,哭求无果于是绝望自杀,当他把索拉博送到医院抢救过来后,索拉博眼神空洞,从此沉默,表示不再相信任何人,他通过妻子帮忙将索拉博带回美国长达四年时间,索拉博都不再说话,直到四年后的新年时他们参加阿富汗人聚会,在广场看见有卖风筝的,他买来风筝请索拉博一起放,索拉博站在他旁边拿过线轴,就像小时候他和哈桑那样,他们干掉了一只绿色的风筝,他看见索拉博露出一丝浅浅的笑,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他问索拉博想不想让他去把那只风筝追回来,索拉博点头,他听见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不顾旁人的眼光向一群孩子中奔去。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当阿米尔看见索拉博沉默四年之后第一次露出笑容,尽管几乎浅的看不到,当他对索拉博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在一群孩子中奔跑追风筝时我想他是真的找到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获得解脱。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而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我们在睡梦中惊醒时良心上所遭受的谴责和折磨,佛语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所以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哈桑那样成为一个好人,或者像阿米尔那样再次走上成为好人的路,要坚信善良和勇敢永远都是值得我们去努力成就的美德。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八)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话是阿富汗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说过的话,这话是对他的主人兼玩伴阿米尔说的。
请注意,我没用朋友这个词,因为,哈桑把阿米尔当作朋友,可是,阿米尔却从来没有把哈桑当作朋友。哈桑第一个会说的词语是阿米尔,愿意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甚至愿意为阿米尔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可是,阿米尔却没有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如同父亲没有把一同长大的哈桑的父亲阿里当作朋友一样。
因为在阿富汗,等级森严。哈桑作为下人的孩子,在阿米尔需要哈桑的时候,他传唤他;在他不需要的时候,他躲避他,在他朋友来的时候,明明可以让哈桑来玩,他却不叫他;明明父亲可以叫哈桑一块去看电影,他却说哈桑没空。他甚至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关心和表扬,他不知道,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可是:兔唇,母亲生下他除了一声凄厉的笑声,任何爱也没有给他,仅仅五天就跟人跑了,有个残疾的不是他父亲的父亲陪伴他在简陋的泥房里长大。其实,他真正的父亲拥有喀布尔最豪华的豪宅,但那与他无关。
可是,这不妨碍哈桑成长为一个善良、勇敢、智慧、宽容、以德报怨的,身份卑微、却灵魂高贵的人,虽然,他的小主人明明可以教他知识,却故意不教他;虽然他竭尽全力去帮他的小主人去放风筝,手磨得血肉模糊也不罢手;虽然追到了风筝,面对穷凶极恶的富家子弟,他宁可被打得脸血肉模糊也不交出风筝;虽然明知道自己被打,小主人看见了不来帮助自己,也不抱怨;虽然没有偷表,明明自己被诬陷也不申辩,明明那个实际上是他父亲的人在滂沱大雨中极力挽留他,他也不留下。因为,他知道,他的小主人,以怨报德,自有他的心思,所以,他选择离开。
因为,他愿意为他的朋友:千千万万遍。也就是在那么多的伤害之后,他的朋友以痛吻他千万遍之后,他仍然报之以歌,仍然在战火中,选择回到童年生长的地方,继续住在简陋的泥房里,守护着他的阿米尔的华居,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
当远离炮火,在美国定居的阿米尔接听老“朋友”拉辛汗的越洋电话时,这一切他刻意躲避埋葬的记忆,开始自行爬上来,尤其是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从最阴暗的地方蹦出来,搅动了他的灵魂,羞愧?负疚?痛苦?所有他以为尘封的往事都涌向了心头,特别是当他知道,那是他的兄弟的时候,他的兄弟为了他献出了生命,他兄弟的儿子又在战火中下落不明的时候,他开始了救赎和自我救赎的艰难的历程。
虽九死一生,也无怨无悔,开启他成为好人的道路:为你,千千万万遍!又是丧心病狂的阿塞尔,曾经伤害过哈桑,现在又丧心病狂地伤害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以前是哈桑用他的弹弓救了阿米尔;现在,索拉博,又用弹弓救了阿米尔。
阿米尔,历经了千难万险,终于把索拉博从塔利班非人的管制下救出来,带到美国,但是,索拉博的生命之火却熄灭了,生活中的黑暗吞噬了他的梦,未曾盛放就已经凋谢的梦,他始终梦游般的生活,直到那个阴冷的雨天,但是春天的第一天,放飞的风筝点燃了一个奇迹:索拉博有了一丝微笑,于是阿米尔在春风中奔跑着,去追赶那飘摇的断线的风筝,一如哈桑为他做过的那样。
他对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的泪水,在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中就没有停止过。真的,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背叛后的悔恨,只有自我救赎的勇敢,爱在这里流淌,升华;雪花,在这里融化。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振耳发聩的誓言。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九)
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这是一个有些残酷的故事。从最初的哈恩的承诺,到最后主人公完成自我的救赎中,我看到了人性的重生。故事发生在阿富汗??——
那片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上,两个小伙伴的故事,确切的说是两个兄弟间的故事。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便勾勒出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在书中,哈桑对阿米尔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阿米尔却曾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伤害他,甚至是背叛他。阿米尔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卑劣”二字,但次读者都会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因为从他身上中折射出的正是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懦弱、胆怯、过于敏感、满心嫉妒,但也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对自己无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无法言喻的苦痛而对最忠诚的哈桑作恶的同时,阿米尔一生都为此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直到他历尽千难万险,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他才得到了最终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就像我们在追逐的那些美好的希望一样,有时我们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而不顾一路荆棘,无畏向前;有时我们为了涤荡自己的灵魂,将目光集中在那美丽的“风筝”之上,在痛苦中寻找到通向幸福的方向,绽放人性的光辉。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十)
就在这样一个毫无预料的早晨,我读完了这本书,这本在我手机里放了很久很久的书,两个月了吧,从我刚开始找到这本书开始,我也许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许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内容,两个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长故事,那样简单的概括,在我看来实在是不能作为这本小说的简介,简单的字里行间无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终隐隐存在的那巨大的悲伤,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需要追吗?为什么要追风筝,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己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成为胜利,同样,你必须把你走位的风筝都打败,你才会成为万种瞩目和赞叹的焦点,那样会有无限的荣誉和光亮集聚你一身,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来说说追,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一直就觉得故事中隐藏着让人透不过气的难过,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可以看的出来“我”一直在为过去所干得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也许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阿米尔却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确实,对于他一个在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那样的事情他不会处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让自己受折磨,而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为他而愚蠢的奉献精神,他觉得只要将哈桑赶走,永远不出现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谴责了,但他,当时的他却不知道那错了,如果他没有在当时及时的承认错误,他真的会后悔,忏悔一辈子,这样的悔恨也许将陪着他一起走进坟墓,他将无法释怀。
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哈桑所为“我”受的苦难,更加让读者觉得切身体验,小说中,我们一直是从“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样一个为了阿米尔少爷肯认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许在他的骨子里,也许他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我最感动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的在他的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原谅我,我真的被这孩子给震撼了,为他我一直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总觉得嗓子里有东西卡住了,让我有点哽咽。
故事的后来还在继续,阿里和哈桑一起离开了,接着俄国占领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也被迫离开,离开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路,后来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国生活,并且他在美国还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尔的爸爸一直是一个铮铮的铁汉子,我一直这样看到。
很多年后的一通电话把阿米尔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来时,他带了一个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经死去了,但那个孩子和哈桑一样,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样,但唯独少了一样,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样的空洞,那个孩子一直悲伤着。风筝,又是风筝,一次偶然的放风筝得机会使得那可怜的孩子轻轻的拉扯了嘴角,其实不管那孩子经历了多少,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就该简单的生活才对。
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