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根鸟读后感 青鸟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乌塔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凡卡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狼王梦读后感 茶花女读后感 詹天佑读后感 小王子读后感 荆棘鸟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 狼图腾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夜行读后感 神秘岛读后感 小妇人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 小狗钱钱读后感 柳林风声读后感 格林童话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雾都孤儿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秘密花园读后感 俗世奇人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夏洛的网读后感 斑羚飞渡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绿野仙踪读后感 伊索寓言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 小鹿斑比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老人与海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我的妈妈是精灵读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读后感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展开更多

目送读后感10篇

时间:2019-03-23 19:23:22    阅读: 次    来源:星辰美文网  作者:网络
目送读后感10篇

  【目送读后感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目送读后感二】
 
  春花、夏日、秋月、冬岁月极美,美在它必然的流逝,最终留下来的,仅有我们独自一人。
 
  儿子的独立,父亲的衰老,这使龙应台的文字吟唱着对生老病死的无奈,本文以六次目送,慢慢绽开故事的花苞。第一次目送华安上学,望着华安上学时稚嫩的样子,龙应台是多么怀念啊!可否记得?你第一次上学时的模样?当生命刚开始时,我们对父母产生了巨大的依赖,父母却希望我们独立。外界不断变化,我们被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束缚起来,真正变得独立起来,我们开始渴望成长。于是,有了第二次的目送,龙应台目送华安消失在街头,他们就仿佛站在河的两端,华安头也不回地离开,而龙应台只能站在另一岸,默默地注视,挽留的语言吞进了肚子,手也放下。因为她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是注定要离别的。
 
  她明白:所谓父子母女不过是望着对方的背影渐行渐远,最后消失不见。
 
  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那深厚的爱,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就如同姑姑对爷爷那样,每次见到总会带来一袋又一袋的零食和营养品。可那又怎样呢?爷爷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一种陪伴,我不记得姑姑们寒暄的语言,却依旧清晰地记得姑姑在时爷爷眼睛里闪出的如星辰般明亮的光和她们离开时爷爷眼底的不舍与落寞。我曾问过爷爷为什么不让姑姑留下来或让她们来多陪陪你呢?爷爷总是笑笑,说:“我知道她们忙,没关系,她们还记得我就好。”听到这儿,我不禁为爷爷感到悲伤。爷爷的房间里依旧有着姑姑小时候玩坏的玩具,每每爷爷看到那些玩烂的玩具,眼里总是充满了希望的光芒、当春节来临时,爷爷是最开心的。因为姑姑们总会打电话给他,爷爷多了一份温暖,少了少了一份孤独
 
  世上的父母,所有的思念都是围着孩子,没有再比这思念更深沉的热烈的东西。孩子却迫不及待地想离开,只不过是想追求更多的美好。父母一次次的目送,孩子渐行渐远。
 
  那些周而复始的目送,现在想起原来都是热泪盈眶。
 
  【目送读后感三】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化,只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大概这就是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目送》一书中写了父亲的牵挂,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朋友兄弟的牵挂。其中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他一次一次目送孩子的背影远去,一次一次目送他成长。第二部分,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为父母子女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冥冥之中,缘分将一个个孩子送到父母身旁,让儿亲吻大海,让鸟儿拥抱天空。可是既然有相遇,也就避免不了别离。我们始终无法阻止自然规律的轮回,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从时光深处走来,一个身影渐渐挺拔,两个身影渐渐弯曲。最后无论谁先放手,孩子也免不了独自成长的命运,有些路最终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些不断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却又不敢伸张的人。” 子女离开时是欢快的,因为他们对未来世界有着憧憬与期待,然而他们的父母却是难过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要离开家的时候,父母心里满是对孩子的不舍、牵挂和担忧,时光最终将父母和孩子隔成两岸。作为子女,不应该让父母和自己渐行渐远;作为父母,也应该给孩子自己体会人生百态。
 
  身为子女的我们,总是在顾着自己飞,总是顾不上回头看看爸妈目送我们的深切眼神,总是来不及停下脚步等等他们。在我们的忽视中,他们的腰身不再那么挺拔,他们的鬓角早已生出白发,他们的手边多了那些瓶瓶罐罐的各种药。。。。。。而我们好像已经对被爱与接受习以为常。这本书也体现了关爱与孝顺,父母是我们这辈子最亲近的人,也是无论我们变成什么样子也不会放弃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感恩父母,他们用青春养育了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时献上一句祝福和一张卡片,在父母劳累后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帮母亲洗碗、扫地、叠衣服。与父母多说说知心话,多交流,有事就要让父母知道,不要让他们担心。要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为了我们他们多么辛苦,要用心去倾听。
 
  目送,当我们目送时光的背影渐行渐远,只要我们曾经踏实走过,即使有遗憾,也不必苛责。
 
  【目送读后感四】
 
  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当我们老了,我们目送着儿女们的成长、独立,直到有一天离自己远去,而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当孩子老了的时候,他们也做着和我们同样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似乎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也许该说这是一种爱的延续,但很多时候,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对孩子的爱总是远远超过对父母的爱,绝大部分的关心投注于孩子,成家以后孩子长大之前,我们便和孩子们在一起,然后看着孩子到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和他的孩子在一起,这能不能算是一种目送?年长的人永远目送着年轻的人。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视着你,给你丝毫不亚于你给你的孩子一样沉甸甸的爱。不管他们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位,过得怎样。他们目送着你,直到生命的终止。
 
  所以,当父母们老了的时候,即使他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漂亮、聪明、善解人意,变得满身都是老人斑,开始愚钝、行动缓慢笨拙,脾气也开始不好,或许独自出门就会迷失在某个他不知道名字的街角,或许因疾病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或者觉得总是不厌其烦地每天打电话给你,只是因为他们孤单寂寞。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在自己的小时候是如何对自己的好,而现在,他们只是又回到了像他们小时候,是个需要你去照顾的老小孩。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所以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你说你的眼里只有我,我说我的眼里还有那“广阔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为了不留遗憾,这父女母子间的情缘啊,且行且珍惜吧!
 
  【目送读后感五】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的目送,想着自己父母一次次的目送,更加发现。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一丝苦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目送读后感六】
 
  龙应台生活在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对现在的我来说,我永远无法理解她。
 
  对我来说,她和我分别在两座孤岛上。我的叫:天真。她的叫:沧桑。这两座岛间有一座断桥。她曾在我的位置怀着和我一样的对长大的憧憬和期盼造桥,终于造好后,她迫不及待地冲了过去;但当她兴奋地冲过去后,桥就断了。
 
  她回不来,她被隔绝了,她只能用笔在空中画出一道道虚拟的桥,画成星星闪烁在空中,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她孤独地站在岛上,看着我——和千千万万无忧无虑地在天真的孤岛上玩耍的孩子,懵懂着、嬉笑着造桥。
 
  桥的名字叫时间。龙应台看见自己稚嫩的影子走过这道桥,在孤岛上的自己就显得愈发苍老。她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桥的另一端呆呆地望着她,无奈地望着她,然后悄悄转身。
 
  她目送他们向其他孤岛造桥。他们背对着她,听不见她的呼喊、看不见她的目光,他们被流水般的光阴向前推搡,没有回头望。
 
  她默默地转身,吞下留恋,望着自己即将去到的孤岛。
 
  那座孤岛,就是衰老。
 
  她的父母都在上面。她的母亲目光呆滞地望着地面,望着混乱的记忆和再也找不回的童年。她的父亲,只留下一座断桥。
 
  父亲已经抵达终点,只留下一座断桥。
 
  龙应台提起笔,把孤独与心酸画成星星书写在天空,把沿途看见的风景书写在天空,把心底的留恋书写在天空,使所有人抬头都能看到。然后她向母亲挥手,低下头,慢慢地苦涩地造桥。
 
  在她身后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天堂般的孤岛。我——一个孩子,站在小岛上,懵懂地嬉笑着造桥。
 
  【目送读后感七】
 
  开始读《目送》时,心情舒畅,感觉生活的一切都很美好。然而读到第三部分“满山遍野茶开花”时,我的心情已经十分沉重。
 
  我看见了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回忆着年轻的美好却突然坠入现实的残酷;我看见了一个神情惊慌的老人,面对着不再认识的一切而不由得不知所措;我还看见了一个平静呆坐的老人,不愿回忆那荒芜的过往岁月也不愿活在当下。
 
  我似乎看见一个青年转而变成老年的经历,我看见一个父母与孩子的俏皮转而变成了父母与祖父母的的沉重。
 
  作者龙应台在文中,像世上每一个父母,对儿子的关心无微不至,哪怕儿子不听,哪怕儿子生气,她都要将这唠叨的爱进行到底。她可能跟不上时代,她可能被儿子嘲笑,可这份来自心底的爱足以超越时空。
 
  她也像世上每一个老父母,在亲子的角色扮演中慢慢地互换起了角色。她在和儿子华飞游英国时,竟被儿子称为“小孩”,她在快乐地指着栗子树上的山雉时,竟让儿子感到丢脸而远离她,最后居然被儿子当成小孩照顾,被教做饭来照顾自己。
 
  她像世上的每一个儿女,对父母渐渐地由依赖转变成被依赖。她由儿时的依赖真正转变成了父母的照顾者。她带母亲出去逛商场,给母亲涂指甲油,想象着父亲还健在时她会为他泡面包,带他上飞机,保护他。
 
  确实,可能像她说的:从她有了孩子后便一直在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每个人亦如此,甚至我觉得自从我们出生,这人生课就已经开始上了起来。只不过“老师”渐渐由父母转化为老师,最后转化为自己!
 
  这“课下作业”“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正是记录了一个人的人生啊!所以这本书的垂垂老矣的气氛,也正是人生该有的一天。
 
  此时的我们,仍然依赖着父母,但角色的转换,已经启动。此时的我们,定是离不开父母,但角色的转换,终将发生。
 
  我们也会拒绝父母递来的伞,我们也将教父母生活,我们将会看着父母老去并尽可能地陪伴!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他)的缘分就是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小时还未上学,常趴在窗边看着爸爸向地铁站走去,直到看不见了,地铁走了,才转身回屋。后来我上了小学,妈妈便在阳台上看我去到学校并向她挥挥手才回去。
 
  这是目送的真谛吗?
 
  不是。
 
  为什么?
 
  因为我还没有经历生命的新起,时间的消逝。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因为人多了,就走不了。不管是父母对你的依赖,还是你对父母的依赖,请放开手,让他走,堵上回路,去另一头等。至于能不能走完,时间终有一天会带你走出这条路,路边的人,对你便是目送。
 
  她目送白暨豚唱响绝歌;她目送孩子们长大成人;她目送父母老去失忆;她目送夕阳西下,斗转星移。
 
  这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八】
 
  如果说有一部作品会让我深深地觉得初读不识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莫过于龙应台的《目送》了。一个人在成立一个家庭后就会有两种身份,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于是他站在人生这条路的中间,目送着父母的老去,目送着孩子的离去,目送着生命的逝去。
 
  步入中年的边缘,回想起父母跟自己的点滴,往往印象最深的要么就是年幼时期的那段时光,要么就是父母年迈后的岁月,至于中间的几十年,为何总是印象模糊?我总在想,究其原因,或许那段时光我们太过急于长大,太过急于摆脱父母的呵护。走着走着,我们从被目送者成了目送者。回过头一看,好像又都已经过去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一种成长的痕迹,抚之怅然,但却又无处追寻。才发现原来不管我怎样热爱我的生活,不管我怎样惋惜与你的错过,不管我怎样努力地要重寻那些成长的痕迹,所有的时刻仍然都要过去。在一切的痛苦与欢乐之下,生命仍然要静静流逝。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是的,日子,就这样过来了,当然也应该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成长、远行、离别、重聚,或者再也无法相见,所有过去的岁月像是一张蚀刻的钢板,把每一划的刻痕都记录下来了,有深有浅,有满盈有空白,有幸福也有遗憾。曾经与你密不可分,不管什么时候都陪伴你的人,他们渐行渐远,作为子女的我们只能望着他们的背影,想追却也追不上,直到最后一次的目送。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是的,如果在离别之后,一切的记忆反而更加清晰,所有在相聚时被忽略了的细节也都一一想起,并且在心里反复地温习,每一句话在回溯时都有了一层更深的含意,每一段景物在回首之时也都有了一层更温柔的光泽,那么,不必追。
 
  如今三五好友,静坐闲聊,相比十五年前的青涩少年,放在面前的不是冰镇雪碧可乐,更能接受的是一杯清茶。确实,回忆总在不经意间沉淀,如风的往事,总会在脑海中划出一段段轨迹,或浅或深,刻画人生五味。这一生,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你和他,有些会给予我帮助,而有些人就是来带给我伤害。于是我会懂得,原来不是只有好人,是会有那么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要伤害你。不过之后你会懂得,他们的到来还有另一种意义,那就是教会我们学会珍惜更好的。所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们,一起慢慢地老去。一起看这时光飞逝,看沧海桑田,看生命的年轮走过一圈又一圈。当我们已经头发花白,牙齿稀松时,还能手拉手在一起看夕阳回忆往事。
 
  所以,我要感恩,从我出生一刻开始。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己,感恩拥有与失去。感恩是一种做人的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处世哲学。我们要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每个人都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把感恩化做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把感恩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把感恩当做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学会感恩,学会理解爱、给予爱,学会用宽阔的胸襟包容生活。
 
  生命之外,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更长远更重要的,应该有一种东西是值得珍惜并且好好收藏的——一颗感恩的心!
 
  【目送读后感九】
 
  《目送》是一册深情之书,它用七十三篇“忧伤”而“美丽”的散文写出了一个百感交集的世界。这本书所“目送”的,是一个有些许残酷又使人振奋的时代。
 
  这本书记叙了作者的“目送”,从那“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的安德烈,至从“今天怎么样”中被时光带走的父亲,营造了一个悲伤的结尾。此书中,有几处触动我的文字。
 
  《四千三百年》呈现了一幕被战争的邪恶渗透的满目疮痍的场面,也不知多少人饱受摧残与煎熬。“在阿富汗,在巴勒斯坦,安哥拉,苏丹,缅甸……在这些忧伤的大地里,还埋着成千上万的地雷。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还生产着地雷……埋下一颗地雷,只需三至二十五美元;扫除一颗地雷,却要三百至一千美元。但是——地雷要怎么扫除?一个扫雷员,冒着被炸地粉身碎骨的危险,手里拿着一根测雷的金属棒,往前面的地面伸去。……要扫除阿富汗五分之一的地雷,需要的时间是四千三百年。”这触目惊心的数字也难以言尽中毒的大地带来的苦难。《阿拉伯芥》中,就连算术题都有关地雷。其实,中国也没有彻彻底底的消灭中毒的大地: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目睹了中国扫雷分队在树木丛生的交界处扫除各式各样的地雷,甚至偶尔会与毒蛇见面,咝咝的从面前爬过。
 
  《目送》里也有许多有趣且发人深思的篇章。《常识》中的两个惊呼的大学生浑然不知嗑瓜子要从尖的那头;《黑帮》里猖狂残暴的那群“阿跛”与让人不禁笑出声的多条针对猴子的“注意事项”;《忧郁》中杜鹃患上的“春天忧郁症”;《母亲节》中安德烈将“我很无聊网”里的“吃鱼纠纷”影像作为母亲节礼物……
 
  《目送》里更多是人生哲学。譬如《(不)相信》陈述了令人沉吟的“相信”与“不相信”的含义;譬如《两本存折》所解释的对待金钱与时间态度的不同之处;譬如最后龙应台目送逝父产生的眷恋……
 
  《目送》勾勒出了一个全面的时代。众多再平淡不过的事,龙应台有声有色的写出了真情实感。这本书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读后感十】
 
  对于一个刚生完小孩的人来说,看完《目送》感触很多。
 
  尤其是这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看到这句话,心里不禁泛起淡淡的忧伤,就是这么简单的语言,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说的真好,说的真对。
 
  亲子关系是个很奇妙的关系。中国人更多的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干涉,甚至是控制。外国人更多的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只是把他带来了这个世界,成年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人,就要搬出家门,和父母就像朋友关系一样了。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注定一生与你有无法割舍的缘分,你所要做的是在他人生道路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和关怀,当他长大成年,可以独立判断时,给予有用的建议但不干涉他的决定,他虽然已经成年,但有着孝顺父母的责任,他的思想是独立的,他的心灵却应当与你紧密相连。
 
  有时候偶尔翻看手机上的照片,不觉感叹时间的力量真大,孩子一天一个样,每天给我们惊喜。作为父母,既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永远天真无邪,又希望能马上到几十年之后看看他会成为什么样子,一个人能不能生活的很好。
 
  我不知道我能陪孩子走多久,我只知道,只要他愿意,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随时回来。只希望我们心中永远有个牵挂,那是爱的礼物。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 《目送》读后感900字-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9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
    2018-06-02 09:34:23
  • 读《目送》有感-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
    将暮未暮,暖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绕过斑驳的树影,洒入庭院。老树抽出新芽,枯木又开花,光阴让四季走了一轮...
    2017-02-18 23:25:58
  • 目送读后感700字-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700字
    这是一本充满哲学意味的书,龙应台自己评价其为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对于我们来说,父母是个有切...
    2017-02-07 23:07:24
  • 目送的读后感700字-读后感 目送的读后感700字
    最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的首章写到: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
    2019-11-22 10:25:19
  • 读《目送》有感1300字-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1300字
    有个微信平台要奖给我一本书,我选择了龙应台的《目送》。当我真正拜读时,却是一年后的今天了。这像一个人...
    2017-11-10 11:57:23
  • 读《目送》有感500字-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5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
    2017-05-19 10:01:33
  • 目送的读后感900字-读后感 目送的读后感900字
    老去,是我们还不愿提及的话题。逐渐老去的过程,或许也是逐渐走向变得孤独的过程。龙应台的《目送》写尽了...
    2019-12-05 02:17:20
  • 《目送》读后感1200字-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1200字
    封面并不出彩,但奇怪的是,这本书总在我面前凋落,我不得不一次一次从地上把它捡起来,于是,我翻开了这本...
    2019-05-07 19:57:04
  • 《目送》读后感700字-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700字
    龙应台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这个世界上,最风...
    2017-07-18 10:40:37
  • 目送读后感-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暑假时,读了作家龙应台著作《目送》。用一句话来说,《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会懂一个...
    2016-10-16 11:06:56
  • 《目送》读后感600字-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6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
    2017-06-20 13:35:59
  • 读目送有感700字-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700字
    坐在书桌前,看着翻开的习题册,我有些疲倦。我索性把它合上,翻开《目送》,幸福两个大字映入眼帘。 幸福...
    2017-02-07 23:14:08
  •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读后感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喜欢《目送》是因为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
    2019-11-07 20:57:25
  • 目送读后感900字-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900字
    近日,我读了一本名为《目送》的书,作者龙应台。这本书是她人生三书之三,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
    2017-07-02 10:52:47
  • 读《目送》有感1100字-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1100字
    有的人一生奔波,忘却了最初的感受,回过头来望向自己曾走过的路,却能回忆起那一切的美,也会升起对于人生...
    2019-05-14 15:35:06
  • 《目送》读后感-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记得有一次老爸对我说:爸爸不能一直陪着你,爸爸会老去,总有一天会死去。晚辈...
    2017-06-20 13:17:27
  • 目送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1500字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
    2016-12-30 11:26:31
  • 目送读后感700字【4篇】-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700字【4篇】
    篇一:《目送》读后感 作者:陈姝艺 目送是龙应台写的一本书,一开始读到作者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个男的呢,...
    2019-12-11 01:46:07
  • 读《目送》有感1000字-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1000字
    环境是四面环山的小镇,这个冬天好像异常的寒冷,寒风凛冽。 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本书呢? 听见路边花开啊!...
    2019-05-07 20:40:22
  • 读目送有感800字-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800字
    在这漫漫人生路上,有谁能陪自己走到尽头,父母,老师,同学都不可能。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照片渐渐...
    2017-02-08 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