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容易感觉到出世和异化,出离世界的感觉是最孤独的孤独。”
最初选择《孤独深处》这本书,一是因为作者,而是因为书名。作者郝景芳,2016年雨果奖获得者,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清华大学经营学院经济学博士。而《孤独深处》四个字带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黑洞之内的窒息感和无助感,有着一把将你拉离这个喧哗嘈杂的世界的魔力。在这部小说的全部收录中,令我深有感触的是《弦歌》和《繁华中央》这两篇,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却没有矛盾的冲突感,有的只是欧亨利式的契合。在这种交织契合中,我们触碰人心,感慨世事,为漫漫长途再点亮一盏灯火。
天地弦歌,赌誓共奏
“只有寥寥无几的人会想要破釜沉舟,寻求最后的抵抗。一如巴黎面对纳粹时的抵抗运动,一如清兵入关后仅有的造反团体。”
《弦歌》篇的主人公陈君是一名乐手,自从钢铁人到达地球后,他便和团队一起奔波在各地演奏,他也是林老师震碎月球计划中的一员。利用共振,通过天梯震碎月球,这是拯救地球的唯一办法,同时也意味着,演奏者的自我毁灭。陈君、林老师、物理系的齐跃、陈君的妻子阿玖以及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乐手们一同推动着计划的进行,一曲终了,月光湮灭,在这场顽抗中,林老师和阿玖,最终献身于万丈深渊。
“人类第一次作为整体感到薄弱。”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第一次如此明确地感受到了渺如尘埃的无力感。曾经是国家开战,民族对垒,整体的单位相对而言不大,但人们却能够群情激昂,摇旗擂鼓。如今是两个物种之间的较量,却无法拔剑相向,敌强我弱的局势太过于分明,即便鼓起勇气出拳奋战,也只是像小孩对着空气挥拳一样可笑,一样可悲。这一次,是人类的集体无力。
如果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黑暗中进行的,前途透不出一丝微光。那么这场与钢铁人之间的战争,便像是一次预知死期的自我挣扎。乱世出英雄,英雄的降临仿佛是不问前程,不计后果的。即使希望再微茫,即使对抗好像显得毫无意义,在这个谈信仰、谈奉献甚至会被嘲笑和轻视的世界上,依旧会有敢于昂首面敌的人,为着人类这个物种不愿搁低的最后一丝尊严,为着这片浩浩天地令人敬仰的神奇,悬命一战。他们抱着自己必死的决绝,孤注一掷,去赌对手的存亡。
孤胆英雄的高大之处,从来就不在于英雄,而在于孤独。
月之暗面,与谁为战
故事中的人类在那些精准、严谨、冰冷的钢铁人面前瑟瑟发抖,其实比起钢铁人,我更恐惧的是在那些生死存亡的时刻显露出来的人性暗面。不是所有人都有拼死抵抗的决心,英雄和斗士毕竟是少数人的头衔。为求自保,即便是麻木臣服,即便是任人摆布,只要守得住眼前虚无缥缈的片刻安定,很多人都选择了垂首听命。
那些人像傀儡一样生存,比起钢铁人,我更感觉不到他们的温度,他们自我麻痹:“不臣服,不自寻出路,难道要为了守护所谓的正义和人性和那些渺小的人类一同送死吗?他们为了争一个活命的机会,相互倾轧,不择手段,何其可笑,何其卑微!”面对人们关键时刻爆发出来的强烈的求生欲望,我无法反驳那些人的想法,只是在那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很久以前的动物世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在这种想法产生的那一刻,他们虽然还是人类,却已实实在在地脱离了这个整体。
那些人选择放弃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同意钢铁人在自己的身体里植入芯片,每当钢铁人需要开战时,他们的芯片就会在体内发出异样的光,将他们打造成钢铁人的虚幻形象,在人们面前制造出钢铁人数量众多的假象,造成恐慌,一步步击溃人们的心理防线。陈君的妻子阿玖也曾是一名牵线木偶,钢铁人利用她对音乐的爱,掌握她无法忍受让自己的音乐隐于浮世的心理,逐渐靠近她,答应她让她的音乐流传于世,阿玖最终加入了他们。可当她明白芯片的作用,明白之前加入钢铁人的那些人对自己的同胞隐瞒的一切,看着自己的同胞面对化身为钢铁人的自己而极度恐慌时,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内心反复的拷问和煎熬,最终决心加入林老师的计划,既是为了赔罪,也是为了解脱。
“世界上有两样事物是无法直视的,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月之暗面已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而人心的暗面我们却常常没有勇气去探寻,我们害怕阴暗面的揭露,害怕它会冻蚀那些炙热的真善美。古今中外,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对人性进行过热情美好地歌颂,即便是每个人的基因不同,我还是依旧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俗语。时代的车轮飞速向前,如何让我们的社会依旧保持着美好的温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取敌之长,补己之短
钢铁人作战和人类有很大的不同,人类常常全面进攻,区域性扫荡。而钢铁人从不泛滥地作战,他们的目的性很强,每次进攻都精准无误,无懈可击。他们绝不轻易误伤无辜,因为他们要的是臣服,而不是毁灭,他们甚至希望人类的文化可以永存,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号,却又常常在行动上背道而驰。
钢铁人劝降的大多是人类群体中金字塔顶尖的少数,科学家、音乐家、著名学者等等,钢铁人将他们带到一个地方安顿起来,给予丰厚的优待。对于文物、古建筑等,他们更是悉心保护,作战时绝轻易不损害它们的文化价值。看到这些叙述,我不禁会揣测作者在另一方面更现实的写作意图,她或许希望告诫人们:一个尊重并爱惜文化的群体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的确,一个民族真正的灭亡,并不在于个体的全部消失,而在于文化的遗失。透过这些,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当今社会上种种对文化不够重视的现象,景点的某个景物上刻写着格格不入的“到此一游”,古建筑因缺乏商业价值而被大量拆毁,许多埋头苦干做科研的学者们的收入远不及实力匮乏的流量艺人……这些现象反复启示我们:对于文化价值观的端正,才有可能让一个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些金字塔顶尖高手们的站队也为当今中国要想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提供了启发。中国人才流失到国外,主要是由于拉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拉力是国外给予高技术人才足够的重视和科研方面的支持,开设的各种奖项、补贴、优待项目等等,满足的不仅是人们的物质需要,更是精神需求。相较国外,中国对顶尖技术人才重视、重用的力度不够,便成为了人才流失的推力。
以上三个大方面的感悟是我阅读完《弦歌》和《繁华中央》的宝贵收获。《孤独深处》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科幻类的小说,之前对于科幻题材的书籍我常常不太有兴趣,感觉它们给了我很强烈的不真实感和距离感,我除了得到想象力的充分愉悦,似乎找不到其它和现实的对接点。而当我慢慢明白创作源于生活,明白每一位作家希望表达的都不会是那些看似空洞的说词,我开始深入文章去体会他人的思想世界,去尝试站在不同的角度了解世界,在那时,书籍便似乎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在我面前。在以前,比起年轻的作家,我更喜欢阅读有一定阅历的作家的作品,年龄体现在这里仿佛变成了一种保障。而当我了解到郝景芳,了解到她作为一名出色拔尖的理科生的同时仍可以组织出这样形象准确、撼动人心的文字时,我的认识再一次被颠覆。
总而言之,《孤独深处》让我发现了书籍另一方面我从未探寻过的魅力,也让我收获了眼前一亮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