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
但我真的不想用上面的简短的几句话去描述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以后内心是挣扎的。王小波说:“我活在这世上,无非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儿有趣的事儿。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儿也不让你遇到。”
但如果遇到或听到的是这样的事儿呢?
作者在书中用精美的工笔或者记者访谈中极力强调这几年是有爱的。是女学生爱上国学老师诱奸犯的故事。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明明就是老师的谎言,用最美丽的文学语言掩盖他最惨暴的兽性行为。
只是,我们有为房思琪或者林奕含想过吗?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过着怎样生无可恋的生活,只有当事人知道。那种无力感和羞耻感,也迫使女性闭上了自己的嘴,就像文中一句扎心的话:并不是你的错,痛苦却要你余生承担。
在她的书中或者她的访谈中都能感受到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她用譬喻,她用修辞,她用无比美好的文字去描述这样一件事情,她真的想要挣扎地走出阴影。但这种痛苦,这种明明知道是错误的东西,却需要自己认为这就是爱,假如这种错误的感觉一直存在也行呀,但现实总是更加残忍地纰漏事实。正如书中另外一位人物小琪,她好不容易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接受丑恶,到最后连丑恶dou要把她抛弃。
在房思琪看来,李国华老师即是她所向往的文学的集大成者,又是诱奸少女的强奸犯。当两种极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时,导致李国华的形象对于房思琪来说,一直是两极撕裂的。所以便有了因为爱,所以可以忍受甚至原谅。甚至哪怕房思琪可能想到李国华对自己就是玩弄不恭,就是用文学来作为施暴的借口,可能她自己出于对文学的信仰,外加自己高度敏感的自尊心,把自己的愚行看作为了文学而殉节献身,而这种殉节或献身维护的是她构建的、高度文艺化的“李国华”的形象。一旦房思琪承受的痛苦超过了阈值,或者干脆是领悟到其实一切都是自己贫乏无力的自我欺骗,那么等待她的,要么是崩溃,要么是幻灭。
林奕含写:
所以伊纹姐姐还对依婷说:
你也可以选择经历所有思琪曾经感受过的痛楚,学习所有她为了抵御这些痛楚付出的努力,从你们出生相处的时光,到你从日记里读来的时光。你要替思琪上大学,念研究所,谈恋爱,结婚,生小孩,也许会被退学,也许会离婚,也许会死胎。但是,思琪连那种最庸俗、呆钝、刻板的人生都没有办法经历。你懂吗?你要经历并牢牢记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绪、感情、感觉、记忆与幻想,她的爱、讨厌、恐惧、失重、荒芜、柔情和欲望,你要紧紧拥抱着思琪的痛苦,你可以变成思琪,然后,替她活下去,连思琪的份一起好好地活下去。
书中房思琪,刘依婷,和伊纹姐姐应该都是林奕含内在思想的体现,她真的有抗争过。
真正的悲剧,不是林奕含被诱奸后选择了自杀,而在于在她被诱奸后的13年里,依然没人能帮助她走出阴影,她想要努力活着,她和内心的自卑感抗争了13年,却还是失败了。
她的这本书好像古代的“死谏”,希望这本书真的可以帮助到一些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