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是十分经典的一本书,我久闻其名缺从未开始读它,也许是因为“穆斯林”这三个字的神秘和我对它的不理解,也许是对葬礼的的恐惧,从中学时在路边的小书摊看到这本书,到现在才开始翻开这本书,确实用了很长的时间。
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将,作者是霍达,回族,生于珠玉世家。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围绕一个穆斯林家庭展开,以玉的故事贯穿始终,讲述了这个家庭和社会60余年的历史兴衰变迁,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又以玉为纽带描写了书中几个关键男女的爱情悲剧,不同时代的两代人却有着相似的交错扭曲的爱情悲剧。读完再看作者的简介,才发现仿佛整部书的内容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一般,才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故事、如此优美的文字。
这本书讲述的是梁亦清、韩子奇和韩新月三代人的故事,从晚晴民国初年祖辈梁亦清收养孤儿韩子奇开始,一直围绕梁亦清的玉器手艺和穆斯林的地位阐述;到父辈韩子奇继承梁亦清的玉器手艺并发展为玉器生意,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放战争直到解放后这段时间里,韩子奇经营的奇珍斋的动荡,韩子奇与梁亦清两个女儿的爱情纠葛;再到女儿韩新月读了大学缺因病去世,与楚雁潮的爱情故事,穆斯林信仰的诸多禁忌;最后写到了文革开始后,韩子奇一生珍藏的玉被夺走,伴随着玉的流失而死去,整个家庭终归于平静。
整部书有五十万字之多,但是读起来丝毫不觉得厌倦,从头到尾丝丝扣人心悬,一旦拿起就很难放下,非要一口气读完才觉得能够舒展一口气。从书的结构上来看,过去与现在的内容相间隔,读完过去的那个章节,忽而又回到现在的章节,竟然不觉得唐突,两部分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十分困难的。读完只觉得内容十分流畅,前后衔接十分紧密,前面设置的包袱在后面某处非常自然地就出现了,也许前面并没有专门设置包袱,但是会让你感觉就是那么的自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前后呼应,内容、内涵、故事都是那么的呼应。甚至连作者自己都说“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经离开我而存在,我的任务只是把它“发掘”出来,而无须再补上一块或是敲掉一块。它既然是“孕育”而成的,就不能像人工制造的那样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我尊重这个完整的肌体,我小心翼翼地、全神贯注地捧着它,奉献出来,让它呈现它本来的面目于读者面前。”能产生这么好的作品,作者写之前的投入也是十分巨大的,迟迟没有动笔,就为了等待落笔的最佳时机。在落笔前的很长时间里,作者反复向身边的朋友讲述着还没有写出的故事,而正是因为许多的内容都是作者的的亲身经历,才能如此的流畅,讲述才能够如此的感人,以至于她的听众都已哭泣。打动了别人,打动了自己,等到了最佳时机,终于落笔将书写成,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但是背后又经过了那么多的艰难。
“随珠和碧明月清风”是书中博雅宅的主人“玉魔”老人所写,玉和月在穆斯林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句话正是紧扣了玉和月的意象。“玉魔”死后他的家产由儿孙败光,一生收藏被散卖;反而由“玉王”韩子奇通过各种努力又收集了起来,韩子奇与玉的联系、与妻子梁君壁和妻子妹妹梁冰玉的爱情纠葛都是围绕着玉和月展开。女儿韩新月与她的老师楚雁潮的爱情又照应了母亲梁冰玉当年的逃避与面对。无论是“玉魔”死后的家产散尽,还是“玉王”一生收藏的流失,在书的开始作者就已经给出了穆斯林的解释,在云游传教的途中,在前往麦加朝觐的途中,他离开了吐罗耶定巴巴,被虚幻的凡世蒙蔽了双眼,在珠宝钻翠、奇石美玉中度过了自己痴迷的一生。
这部书的内容也是感人的,里面对于穆斯林习俗的描写内容十分的多,尤其是关于穆斯林只能与穆斯林结婚的这种禁忌,贯穿始终,也造成了女儿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妹妹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乃至梁君璧的婚姻悲剧,当读完整部书后,正为如此多的悲剧所感怀时,韩子奇口吐真言,自己并不是一个穆斯林,将整部书之前架构的一套体系推翻,但这又是不能被允许的。故事引起了读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韩新月的一生虽短暂,她却能够像母亲一样反抗社会的偏见,勇敢的追求自我和爱情;韩子奇一生波澜,却在临死前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梁亦清勤勤恳恳,正像是目前阶层分化中的蓝领技术人员,却又是无法改变的阶层固化,这也是不同民族的地位不平等所导致的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不仅仅是梁亦清、韩子奇、韩新月三代人的葬礼,还是在整个社会以汉族为主的背景下,穆斯林作为少数群体的葬礼,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与最悲情的美,当面对诸多的选择而无力掌控时,这就是命运的悲剧和人性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