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两岁萌娃一枚,已到呀呀学语之时,大动作敏捷,脾气犹如夏日天气阴晴不定。考过心理学,却对此时此刻的小人儿拿捏不定,一本书《可怕的两岁》映入眼帘,封皮上那个可爱的宝宝此时哭得梨花带雨,还真像我家那位耍脾气时的模样。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3岁前至关重要,然而我却真不记得3岁前我都经历了什么,更难以从自身的发展印证出这句话的准确性,但让我深信不疑的是,3岁前的小孩子真是卡哇伊那,小小的惹人喜爱,每个阶段都会给你带来无尽欢喜。谢谢小小的你们呀,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在抚育的同时记起了儿时曾经的模样呢~所以,那个曾经“忘记”的3年,我想好好与可爱的小朋友一起找回。
曾经我认为作为父母应该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并及时给予他们回应,也有许多教育学者和心理专家对此表示认可,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1962年创建父母能效训练(PET)实质也是在阐述这样的理论,然而在亲身实践中我也产生了许多疑惑?一是,无条件的爱凡事及时回应是否会剥夺父母的权威性以及自由空间?二是,在所谓这种“充分的爱”中,孩子真的会被感化吗?在读《可怕的两岁》时,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简单总结起来就是:2岁前的孩子要给予完全充分且无条件的爱,2岁到3岁后,父母要逐渐走出第一季开始向权威性转变。再直白些就是:2岁前请保持理性,打骂以及讲道理,无用!2岁后,如果想“打”,那么可以逐渐开始了,当然此打非彼打,而是一种惩戒,动手的真打可是惩戒的最低级手段。
我认可作者部分理论,对某些理论持中立态度,毕竟国情以及社会文化不同,全部拿来主义的育儿方式不可取,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下是感触较深的几个部分,谈谈自己的认识:
培养孩子的本质——“父母唯一的教养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性格,而孩子两岁的时候父母就该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实现这一目标”,性格决定命运,有良好品质的孩子,日后也差不了,怎样培养性格,以我之见无需刻意为之,言传身教,孩子就是你的缩影。
为孩子创造优良环境——两岁的小朋友非常淘气,“在限制孩子行为时,注意不要抑制他探索的本能”,创造安全有趣的环境,喜欢什么就去翻,去寻找,然后当他问你这是什么时候,积极给予解答。小朋友有个阶段都喜欢问问题,抓住黄金时期,一起探索奇妙的世界吧。
怎样选择玩具——玩具太多会扼杀孩子的选择能力和创造力,适当地给孩子买创造性的玩具,乐高近几年大热,无非是抓住了孩子成长中急迫需要的“创造性”,玩具可以不是乐高,小孩子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即使是家里的一台电饭锅,只要你肯让他拆,他也会玩上半天,试试看,因为我家的锅就被亨亨拆了好多遍,哈哈。
与两岁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语言具体,与2岁小朋友讲话能用5个字讲明白就别用50个字,例如:父母禁止孩子爬桌子说“禁止爬桌子”在孩子听来就是“……爬桌子”,这时候只需要说“下来!”,此外说话要坚定,是命令而不是请求,在孩子不听话时使用“等待时机”,这办法特别管用,有时候让亨亨收拾自己看过的书,小家伙就是不乐意,那等待时机,当他想做另外一件事时,再提出要求,他就会乖乖就范。但这种办法也不尽完美,有些与孩子讲条件的意思,谁让2岁的学步儿童不可理喻,没办法呀。
幼儿园的选择——作者认为孩子在3岁前都应尽可能由父母亲自抚育,同时也对当今美国家庭观念进行了抨击,他认为“有一个大人留在家中,能稳定家庭关系,能使内部职能转换更加顺畅,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整体时间管理,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和照顾,充分发挥责任划分和任务委派的效力……”我想身为父母,有了孩子后谁不想陪伴在他们身边,但放下工作又怎能养得起宝宝,社会对女性要求越来越高,回归家庭的人往往被人们视为低人一等,家庭首要任务早已本末倒置,人们永远都是匆匆忙忙。幼儿园的出现解救了我们大多数人,选择一家好的幼儿园就显得非常重要,作者给出了以下几项需要考虑因素:一是儿童与教职工比例不超过4:1。二是教师培训,薪酬情况,这些能够帮助父母弄清楚老师是全身心投入还是只将这里作为兼职场所。三是幼儿园环境。四是老师状态应是放松但又时刻保持警惕。五是老师与父母间的互动,能够体察父母心情,帮助父母消除心中不安情绪,以上因素,在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幼儿园很难实现,其中第一项就非常不现实。但如果能够遇到一家儿童少,教师多的幼儿园,那就试试看吧,孩子少也能够保证老师的情绪,要知道大人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认为人文关怀要大于知识收予,情绪健全,会生活的孩子永远学习能力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