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论《三国演义》的女性观
作者:黄冠华
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对待女性的态度是不同的。在上学期读《红楼梦》时我便深刻的想过这个话题。不同的是,在《红楼梦》中是比较着重描写女性的,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女性的一些闪光点,感受到贾宝玉甚至是作者对女性的认可和尊重,但在《三国演义》中,极少地去描写女性,但凡描述到的要么是某位战将的妹、妻子,要么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对待女人不尊重、女人没有地位的思想,可能是《三国演义》中某个主人公的思想,更深一层来说,这是作者的、乃至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片段,其背景是刘备与吕布当时交战,刘备大败而逃,在投奔曹操途中在猎户刘安家中借宿。刘安听说来是大名鼎鼎的刘备时,想找一些野味盛情款待,但当时家庭条件有限,找不到野味,“乃杀其妻以食之”。这段话令人看后觉得惊悚,残忍。最后当刘备知道真相后,不仅没有愤怒、责备刘安,反而感动得落泪。当刘备与曹操会面说了此事,曹操令人以“金百两赐之”。可见,书中对刘安杀妻来给刘备吃是抱有一种赞赏的态度,是否在当时女人的地位如此低下,低下到女人似乎是男人的私有财产,随男人处置?低下到杀妻奉肉被刘备称为“义举”?可想而知,这不仅是刘备对待女人的态度,也是当时社会对待女人的态度,实在令人痛心
在战乱的时候,刘备多次将自己的妻子们弃于险境而不顾,还义正严词地安慰自己的部下:“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再次说明女子在当时的卑微地位。貂蝉是在《三国》中离间吕布和董卓的著名如性,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这就又体现了当的另一种女性观,女人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分别是西施、王昭君,紹蝉、杨玉环,她们都因美貌而出名。可从古到今,长得好看的女子数不胜数,为什么她们的名字却能留传千古,闻名至今呢?因为她们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西施是越王勾践对吴国战争失利后,把她赠与吴王迷惑其心。王昭君是汉与匈奴和亲的政治工具。貂蝉是王允离间吕布与董卓的工具。而杨玉环是政泊斗争的辆牲品。这种女性观也体现在刘备的妻了孙尚香身上,她本是孙权的妹妹,为引诱刘备入吴以困处他,答应把孙尚香许配给刘备,结果最后刘备没杀成,还赔了夫人又折兵。而最后刘备死后也没有交代孙夫人的结局。貂蝉、孙夫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书中都未写到。因为书中的英雄人物很多,他们的经历。结局都需要作者去提及,而又怎会顾及一个小小的女子?这或许也是当时女子地位卑贱,不足挂齿的一个体现吧。
篇二:读三国,论诸葛
作者:许朝倩
说起智慧的化身,可属诸葛亮无疑;只见其“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作者罗贯中仅用这区区一句话便将其外貌定格,但作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拥有的不仅仅是高光亮节,更具有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以及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由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三国演义反映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作者通过描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之间一场场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以及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诸葛亮最突出的人物特征是他的睿智和忠仁。先说其智就志在他作为刘备的军师,凭借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丰富知识,由深化简,将精妙的知识灵活化通,巧妙的融入当下的实时战况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战略对策,从而达到得心应手的作用。就此,便有刘备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备建立功业的重要性也印证了诸葛亮的聪慧。不仅如此,想必草船借箭大家也有所耳闻。还有魏国联合孙吴政权及南蛮诸兵,发兵五十万人进攻蜀国;在此时满朝文武惊慌失措的情况下,诸葛亮淡定从容,对敌人的战时状况作了周密的分析计策,可谓是鲜明对比啊!或许聪明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如诸葛亮这般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却不常见,淡定从容之际却不失谋策,令人惊叹不已。
再者说及忠,诸葛亮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如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不惜病逝沙场。诸葛亮有自己坚守的立场信念,他一旦选定明君,便一片忠心的追随在旁,竭力辅助君主,未曾生篡位之心。诸葛亮的高尚情怀不仅仅表现在汉室,也表现在对待部下的态度,从马谡的被斩到李严的降职,这些看来被对方咬牙切齿的事情,而诸葛亮却处理得十分妥当自然,令人心服口服。这便是诸葛亮的忠义所至,不为一己之私而误天下事,追求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既是忠于先帝,忠于后主的“忠臣楷模”,又是才智超群,运筹帷幄的精将。或许你没有精读《三国演义》,未曾知晓其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及战争,但神机妙算的孔明你必定有所耳闻!
篇三:论桃园三兄弟那样“铁”的情谊
作者:曾稳庭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信弃义,天人共戮!”象征友谊的誓言,虽不如恋人口中的海誓山盟那般甜蜜,柔美,却别有一般风味,代表着的是三人那不容玷污的友谊。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又碰上天灾,百姓生活疾苦。刘备有意改变现状,碰巧的是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出一番事业。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桃园三结义”。
三兄弟之间的情谊究竟有多“铁”呢?
关羽,“关二爷”,中国的武圣。英勇善战,跟着刘备出生入死,即使是被敌人捉住,忍受种种折磨也绝不泄露任何秘密。这就是“忠诚”。
在关羽死后,刘备和张飞都想要给关羽报仇,意图进攻敌人。不料却被手下范强,张达谋杀以投奔孙权,“三弟”就这样随二哥去了,两位名将就这样逝去了,但在死前,张飞所想都是为关羽报仇。这就是“重情义”。
刘备,作为三人中的大哥,更是视关羽,张飞手足。军中重大事务交由两位管,更没有做大哥的那种尊崇的架子,这就是“信任”。
220年关羽被害,221年张飞急于为关羽报仇,被害,223年刘备作为大哥最终也含恨离去。“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就是刘关张三兄弟。
友谊不像铁,越炼,越氧化,最后化成一丝轻烟,反而它更像一块金子,越炼,越纯,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回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友谊真的多吗?你生活充裕时,她就是你的好闺蜜,陪你;当你需要帮忙时,昔日姐妹早已拒你于千里之外,“塑料姐妹花”,表面友谊的情况也不少见。
诚然,反面例子总存在,但只有当你经历过这些后,才会更懂得真朋友的可贵。
古往今来,三兄弟的情谊无不被作为典范,被许许多多人羡慕。“望尘世苦海,品朱门酒绿。闻铜臭遍地,觅真诚友谊。日月可鉴兮情永系,棒打不散兮志不移。”三兄弟的友谊从桃园起,也就是这样的吧。
篇四:论三国之曹操
作者:黄月果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备受热议的角色,在作者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狡诈的曹操,但也有豪情为人们所折服。
曹操在王允的宴席上自荐前去刺杀董卓,获赠一把七星宝刀作为工具。曹操拜见董卓,待吕布离开走远后,拔开刀鞘,准备行刺。不曾料想董卓在更衣镜中看到曹操此番举动,问孟德何为。曹操借故献刀,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吕布也回来了!我想,曹操的内心一定无比紧张,但却依旧能够强装镇定,机智应变!这该是拥有怎样强大的内心!
且说吕布牵马回来,替董卓收下刀,细问经过弄明白了曹操的图谋。此时曹操早已经以为董卓办事为借口骑马匆匆逃离,但这也坐实了他行刺董卓的罪名。董卓遂派人捉拿,但曹操已经脱身独去。
曹操应变之机智,在这里得以生动体现,可谓非常人所能及。在欣赏曹操的人眼中,曹操机智,有勇有谋,而在批判曹操的人眼里,曹操阴险狡诈,凶狠,是一个狠角色。
董卓进京后,废立皇帝,残害百姓,荒淫暴虐,已经激起了群臣共愤。王允假意设寿宴也是为了与众官员商量谋划如何除掉董卓的事情。所以说,派人刺杀董卓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此时曹操主动请缨前去刺杀董卓,无疑解了群臣的心结。于群臣而言,无非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想必,也是曹操那与生俱来的气魄与胆量,方促使他立下豪言。曹操对群臣不满董卓却无能为力所表示的不屑,实则是其自身豪情的一种体现。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面更衣镜,差点令曹操命丧黄泉。曹操没有详细地计划谋杀事宜,贸然行动,他的行事不够周全也由此可见一斑。此时的曹操机智圆滑,保命不难。但,要成大事,还少了计划和谋略。
我们会在全书中不断地见证曹操成长为一代枭雄的过程。我想,行次时的曹操并不具备可成气候的条件。但是,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之中,在一次次的应对危险之中,他的雄心与谋略,他的政治才能逐渐显现。而这次刺杀的失败,也直接导致曹操出于求生的本能而奋起,成为他争霸之路上的引擎。当然,这也与其自身性格和他与生俱来的魄力息息相关。倘若他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恐怕早已入土。
另外,我认为曹操其实是有机会刺杀董卓的!
董卓卧于床,吕布为曹操牵马,屋内只曹卓两人。当时的情景之下,曹操如若大跨步前去击杀,应当可以使董卓毙命。为什么荆轲能够大跨步以刀指着秦王的脖子,而曹操却不选择果断迅捷地击杀一个只躺在床上的董卓呢?我想,曹操是有所顾虑的。
没错!曹操正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性命去刺杀董卓!此时曹操已经被董卓发现了端倪,一但他出手,必将原形毕露,无路可退。我想,曹操持宝刀前来,应该是本着秘密行刺,然后悄然逃脱的心理的。
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是所有可能性和机会都是可以人为算到的!曹操忽略了外界的因素,行事前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纸上空谈,显得不切实际。这也告诉我们做事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要贸然行事。
也许曹操从一开始就怀着野心,但我想,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在随着他能力的不断壮大而不断激起的!都说时势造英雄!曹操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代枭雄。
后来,随着不断成长,兼具了才气与豪气的曹操,才能表达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的感慨;才能抒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的豪情;才会想象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以及“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景观!
尽管曹操有着残忍的一面,但我们要看到在当时那个时代,混乱、战争,才造就了曹操坚硬的人格和对他人生死的淡漠。曹操扣关羽于曹营之时,表现出的对人才的一种极度渴求心理,后来他放关羽回汉营时,为关羽送行送盘缠送干粮,种种举动,可见曹操并非完全冷酷无情。
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诗,字字词词都透露着他的文化底蕴,彰显着他的豪情!尽管最后结果并不是曹操为胜,但天下终归一统,也有了包括曹操在内的众多英雄列传与史诗,为后世,为我们所了解、所传颂。
篇五:刘备:乱世中最真实的人
作者:黄子珊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那是一场场风诡云谲的斗争,战乱中的万千人的影子集在他身上——刘备,云谲波诡中最真实的人。
首先,《三国演义》是有观点立场的。第八十回回目“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刘备)正位续大统”明确地告诉读者,刘备是一个正面人物。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理所当然地有贤德、有教养、能聚人心。他慧眼识英雄,与关羽、张飞一见如故,结为兄弟;他心地善良,即使对想加害自己的督邮,在督邮被张飞惩治,仍抱有同情,把督邮救下。他是机智的,巧借雷声骗过曹操;他是宽博的,没有几个俘虏不因被他感化而投降;他是仁爱的,所到之处,民心所向……这一切优点都来自于他的贤德。任人唯贤,不问出身的唐太宗,知人善任,招揽大批忠直廉洁之士,储备天下英才,开启大唐盛世;以身作则、宽俭待民的汉文帝积极发展社会经济,使国力日益强盛。由此可见,一位贤德的领导者善于审度时势,确定正确的发zhan方向,把下属凝聚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只是桃园结义时的铮铮誓言,更是每一位领导者都应该遵守的信条。
然而,在展现其闪光面的同时,许多人性的弱点也暴露出来,并有细节为证。不得不提的就是“自私”,尤其是兵败逃跑的时候。与汉高祖刘邦十分相似:保命要紧,妻子可弃,百姓可抛。幸得有各位忠心耿耿的大将冲锋陷阵,才将他的亲人一次次救出。战事紧要关头,宁可战败也不愿放弃百姓的战略抉择,导致战役惨败,百姓流离。他虽然在军事上损失惨重,却站上了“道义”的制胜点。这样的事例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贤德”之人内心的种种矛盾。
都说若无诸葛,就无刘蜀。
关羽近神,孔明近妖,处于这一神一妖身边,刘备几乎被衬得一无是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更像乱世中的一个凡人,但又比凡人多一些雄心壮志和凝聚力。刘备算英雄吗?也许算。尽管书中多人评价他为“枭雄”,但他终归是一个人。正因他性格中的多面性,他才更像“人”。
在这部“有的是人”(四大名著在出场人物最多)的《三国演义》中,刘备是那个时代有识之士的集中缩影、人性的体现,真实、有血有肉。
东汉末年的风云变幻镌刻在乱世枭雄刘备深邃的眼眸里,透过那双眼睛,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