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阿辞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他的《答李翊书》则是倡导其古文理论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所谈的不是文学的写作技巧,而是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态度。文章里首先论述了做人是学习写作的关键,之后从作者的实践创作经验说明了要想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从而是我们进一步对于他的古文理论及其创作过程有所了解和掌握。
李翊在贞元十七年写信向韩愈请教有关于古文创作的问题,这篇文章就是韩愈给他的回信。作为一代宗师级的人物,韩愈并没有宗师的架子,而是拿出了谦虚而又严谨的态度对李翊谆谆教导。在收到李翊来信他先后夸赞了他的来信文辞立意高和求学态度谦卑而恭敬,表示自己愿意对李翊的求教做一番回答。
首先,韩愈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写文章的前提,先做仁义之人,方能写仁义之作。观之“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可见韩愈认为文章是德的载体,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道德修养则是文章的内核,所以他说声望高了,文章自然也就会写得好。韩愈人虽未能正式步入仕途,胸怀用世之志而无所施展,但他始终兼修仁义道德,作为一位有道德仁义的儒学大家,他的声望地位自然是极高的,出自他手的文章千古流传,这便是“声望高了,文章自然也就会写得好”的真实写照。
第二,韩愈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这不仅仅是韩愈对李翊提出的治学要求,也是韩愈对每一个渴望在写作上有所成就的人提出的希望。他又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而希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观此得之,想要在写作中有所成就,想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就要去加强道德修养。韩愈告诫李翊不要被势利所诱,不忘初心所在,做学问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不慕功名。横看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奢靡之风盛起,各类贪官污吏、案例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对此我不禁想问:享受文章创作,安于文章创作,无望其速成,不诱于名利的人真正还有多少?
第三,韩愈就自己的实践经验着重从“读书、学习、创作、修养自身、气盛言宜”这样几个反面来论述了如何才能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这一问题。读书即读圣贤之书,学习即品味咀嚼,及时思考体会,创作即不被陈词滥调束缚,秉持“陈言务去”的写作准则,修养自身和气盛言宜即在于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在我看来,这几个经验无论是指导李翊还是走在文学创作前沿的前辈们亦或是普通的我们,在文章写作方面的作用都是极大的。对此,我也希望每个人都有勇气去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勇于坚持,相信成功只青睐于那些有勇气去行动的人,争做一个有学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触颇深。这让我了解到了惟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踏实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古书作文方法和技巧兼有之才能真实写出“根深叶茂,光焰万丈”的文章来。
篇二:《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小杨总
最近读完韩愈的《答李翊书》,感慨为多。
韩愈在这篇写给李翊的信中,感慨颇多,既表达了韩愈自己对古文的崇爱,追求自己的求学经历又流露出了韩愈对现状的一些感慨。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认为要写好文章,并不需要用美丽的外表修饰,而要像培养树木的根一样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一样而等待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就要去加强道德修养。
韩愈追述自己的求学经历,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细工夫,强调了“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的自我约束,强调了“学之二十余年矣”的时间之久等等。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韩愈认为君子思考问题应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如果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如果不被任用的话就把道传给弟子,以便让后世所效法。这就是韩愈所说的君子,君子之本也啊!
“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可见,韩愈对于古文的热爱,对于古代立言的境界,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韩愈还认为在这其中不要迷失道理,不要断绝源头,要不忘初心,而且韩愈这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在《答李翊书》中,从“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到“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韩愈认为学者要有分析批判能力,能去伪存真,执笔为文,示之于人,不为毁誉所动。从“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到“处心有道,行己有方”韩愈认为写文章要像长江大河,不敢掉以轻心,仍需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回首我们现代,又有多少人去真真正正的为了爱好且不怕世俗厌恶而去学习古文呢!答案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逐渐分离的时代,我们虽然不必像韩愈那样去皓首穷经,但我们不能不像他所说的那样去寻找使心灵平静的哲学、哲理。以此来约束自我、提高自我。
如何约束自我、如何达到心灵的平静、养根而俟实,这些是韩愈的《答李翊书》这篇文章告诉我的。
篇三:《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刘鹃
文字写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写作技巧呢?还是思想态度呢?在《答李翊书》中,韩愈老先生告诉我们思想态度重于写作技巧。
那么,韩愈想通过告诉《答李翊书》告诉我们些什么的思想态度呢?
一,谦虚。韩愈回复李翊不是因为他的“立意”高,而是因为他的态度谦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吧!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能成功时,他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他的谦虚他在物理学领域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不要急于求成。“养其根而俟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积累很是重要。
中国的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讲究一个“快”字。社会上出现一大批的速成班,什么写作速成等,但最后适得其反。我认为文学是靠我们大家的日积月累,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了,最后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三,淡泊名利。写作仁以获得名和利为写作的目的。作为社会中的大家,我们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不要为名和利益而出卖自己。
四,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韩愈坚定“惟陈言之务去”,他被世人讥笑,仍是“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他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要学习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受了一点点的困难就像天塌下来了那般,就比如我自己。
高考要来临了,我的理想信念是想考上大学,这看似虽小,但是很是难。作业一本本的压下来,试卷一张张地刷,考试一次次的考。高考来怕的气息覆盖在我的头上,喘不过气。放弃吧,杨。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没有去上睌自习,失联。爸妈到处找,看见年迈的奶奶坐在门口流着泪,看见我回来没骂我,而是问饿了没,让我泪奔,让我有决信高考的坚定。最终,我考上了大学,这是我坚持的勋章。
读古代的文学,并不是没要用处的。我们可以从古代文学中了解到作者生活的朝代,当代的文化,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韩愈的《答李翊书》,让我从中学到了我们应该要谦虚、不急于求成,追求功名利禄、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一名作家,韩愈是成功的,他把他的思想观念写下来,用来指引指导后人。我们作为一个文学院的学生,写作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把我们的思想观念写下来,影响读者。
这就是我读后的感想。
篇四:《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杨乐瑶
近日认真读了一番韩愈的《答李翊书》,大师之作,总能令人心生许多感想,文中包含的道理有很多,其中道与文的关系便是我现在要写的。文以载道,以道养文,文乃道之体,道是文之根。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韩愈赞赏李翊的道德品质,并表明有了德行的修养,写文章便不在话下了。“其外之文”称“文”为“道德”的“外”,这不正是体现了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吗?
要成文,先修道。文以载道,以道养文,道德才是文章的核心与根本。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完善了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文以贯道”的观点,提出“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没有道的文章就像一个空壳,乏味而生硬。在近现代也有叶圣陶说过:“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认做书呆子,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显而易见,这个不得不写的缘故即为载道。由此可见,文乃道之体,道是文之根。
既然道如此重要,那又该怎样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呢?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这告诉我们,要想修道,要想潜心修于学术,就必将经历长久的培养与打磨。“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修道一事,就必得用心付出并坚持不懈才可获得果实与光芒。所谓道,本就不是什么速成的东西,它体现的是你最本质的修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的修行,方能获知道的真谛。
韩愈“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且“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启示了我们修道须专一,一旦确定了道之所在,就得将它抓在手中,看在眼里,心无杂念,把自己当作朝圣的教徒,奔向心中的神明。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学会自我否定与自我完善,韩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我们时刻都不要对自己放松警惕,也许有时轨道的偏离就在一念之间。常怀一颗敢于否定自我的心,把自己当做自己的对手,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修得真正的道。
文以载道,以道养文。道是文之根,我愿种下一株“道”的树苗,“养其根而俟其实”!
篇五:《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肖俭威
最近几天读了韩愈写的《答李翊书》,虽然没有看到他写这篇文章是的神情,但读完之后,我能从中感受到韩愈这位文学大师是怀着对晚辈的慈祥和关爱来写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许多怎样对待自己学习的道理。
我从文章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人要学会谦虚。韩愈给李翊答复不是因为李翊的才学多么的高,而是因为李翊谦虚的态度,所以韩愈在文章中不仅没有摆出一副大宗师的架子,反而像长辈对晚辈一样细心地告诉他做学问的道理。韩愈在《师说》中提到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告诉了我们做人要要谦虚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但是你把自己擅长的东西看得太重,并为此自视奇高,你是学不到太多东西的。正如中国最近几年的表现一样,尽管中国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加快,但我们没有像美国一样时刻展示着自己强大的实力,自视奇高,而是开展“一带一路”等活动来帮助其他国家一起发展,这也为我国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众多的机遇,这正是谦虚使人进步。
第二点是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为之努力。韩愈在写给李翊的这封信中大力宣传儒家思想,高扬崇儒敬古的旗帜,希望李翊能够把日后的学习目标定为“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刻苦学习,夯实基础,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要“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不像后世的考据学派,一味地崇古,认为“凡古必真,凡古必好”,韩愈的崇古是法古不是泥古不化,所以他在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代文学典籍“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细心。他就是在这样明确的目标下刻苦努力,不惧他人的眼光,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三点是要要有良好的修养。韩愈曾经说过君子“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正因为作文是为了明道,所以要强调作者以道德修养。一个人在修身的过程中往往要失去一些现实的利益,这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个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从来不是别人来回答的,因为一位真正有修养的人是有自己的追求的,如果以大众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那这个人又算什么君子呢?所以韩愈在文中说:“如是者,其亦足以乐乎?其无足乐乎?”。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韩愈年轻时读儒学经典时找到了自己一生想要坚守的道德,努力修身,并将其发扬光大。从他的一生中,我们能够看到他所做的努力,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坚强挺拔的脊梁。
最后一点是要沉下心做事。看看现在这个时代,信息通讯十分发达,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日趋分化,尽管有人看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碎片化阅读”来补充我们的精神食粮,但我想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碎片化阅读”的内容良莠不齐,你所认为的精神食粮可能是一种精神垃圾,长期的精神垃圾会严重毒害我们的心灵。韩愈在本文中说到了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正如韩愈所说,我们在平常学习中也要沉下心来,不要一味追求高速度,而要追求高效率,量与质并重。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篇文章所体会到的东西。
篇六: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火华
读了韩愈的《答李翊书》后,收获颇多,心中也有许多的感触。
在韩愈回复李翊的这篇文章中,不仅对李翊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也讲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面对李翊对写文章技巧的请教,韩愈特意写了这篇文章一面为李翊解惑又一面向他表明自己的一些观念。在韩愈看来,写文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自己不断的去实践,去尝试,并且写好一篇文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遍一遍的修改。写完一篇文章已是不易,然在将文章与别人看时,可能会有非难和讥笑,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因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经历和感悟,故也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没办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我们只需做到不断完善自己的文章内容,是文章清清楚楚黑白分明,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所以我们得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也要记住写文章欲速则不达,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认真做好学问研究,也要在各种风言风语中,保持自己的初心,不被功名利禄所蒙蔽双眼,不被外界各种因素所改变自己的主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文中我最喜欢“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我们学校的校训“养根而俟实”也是出自于此,古人的思想主张在历经了众多时代的变迁,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教学意义。所以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好的思想仍有它存在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拥有许多古人没有的知识,拥有许多先进的学习资料和工具,但同时我们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古人没有的诱惑和挑战,尤其是现在处于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网络发达,言论传播的速度更是无比的迅速,网络上对于学术问题的不同看法也是如天上的星星一般,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各种评价和看法,可能会助推错误的学术问题成为主流,很容易让我们以为这就是正确的,然而正确的则被遗弃,所以我们不能去轻易相信别人的言论而改变自己的主张,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拥有较高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使自己更加优秀。不论是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铭记这条教诲,并落到实处,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不断夯实基础,才能做好每一件事。万丈高楼平地起,往往那些最不起眼的,最容易被忽略的,却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不要一味追求光彩夺目的外在,内在充足才更重要,把眼前的小事做好,才能成就大事。
读古人的文章,会有许多好的思想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也需要时刻警醒自己,督促自己用这些方法去做好每一件事。
篇七:《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梵翕
《答李翊书》这篇文章是由儒学大师韩愈所写,整篇文章围绕“立书之道”展开论述,韩愈在文中提出了许多立书建议。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
首先,韩愈在首段中便回答了为何答李翊,原因不是李翊的文章写的有多精彩,而是他的谦卑和恭敬的态度打动了韩愈。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不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始终保持一种谦卑恭敬的态度,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日后你便会发现,它将是你人生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若当初刘备没有保持谦卑恭敬的态度三顾茅庐,又怎会有后来的蜀国?再看清朝闭关锁国,大部分人沉溺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怀着一颗无比自负的心,最后天朝覆灭,国土沦丧,由此可见,恭敬谦卑的态度,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有多重要。
韩愈在第二段中提出了对李翊的期望,“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无望其速成,无又于事理,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希望他能不断学习,积累知识,淡泊名利,勿忘初心。“两弹元勋之父”钱学森,面对美国的高薪诱惑,毅然拒绝,经历了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中国的核弹事业打开了新天地,从此,中国以核弹大国身份步入世界舞台,钱学森这种淡泊名利,热爱祖国,不忘初心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学习。而反观当下,前几年反腐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很多官员在这灯红酒绿的繁华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丢弃了粗心,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原则和底线,接受行贿,顶风作案,最后锒铛入狱。所以,无论你身处何职,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原则,抵制诱惑,如此,才能方得始终。
我们都知道韩愈所处的是一个骈文、文言交杂的时代。而他提倡“弃骈文,兴文言”。是因为骈文虽对偶声韵,给人以美感,也有部分优秀作品,但大部分作品不重视思想内容,一味的堆彻典故,没有真实感情,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盛行,这严重影响了新生知识分子研究学问的方向,这时韩愈挺身而出,倡导兴文言,意图以“复古”来推动文学的新发展。而这期间,他遇到了很多阻碍与困难,但他一直坚定信念,致力要为文学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何其具社会责任感的人啊。而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更要学习这种用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如今,我们正处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要做一个有担当,有本领,有信念的新青年,为社会祖国的发展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仅学习到了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也了解到了韩愈对文学创作态度方面的见解。这些对以后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是十分有益的。
由于这篇文章是文言议论文,涉及古代议论知识,读起来不免晦涩难懂,但读完之后感触却是良多的,让我懂得了,文章内容远比形式重要,如果气势充足,那么句子长短,韵律都会显得合适,而并非要用华丽的词藻、典故来堆彻,而做人也如此,如果你内心丰富,即使外表稍有欠缺,那种气质美,也会自动从你身体溢出,发出迷人的光芒。做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才能写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
篇八:《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王帆
10月12日,读完韩愈的《答李翊书》。引用王小波的一句话,来表达下我的感受:“在这世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同王小波自己所评价的那样,我也认为: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当然,如果我对任何事物了解得和自己同样深刻的话,我就不会这样大谈自己了。遗憾的是,经历的浅薄使我只得局限于这个主题。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我的能力依旧糟糕到令人发指。我那浅薄的文学素养时时撞击着我的灵魂,明晃晃地昭告着一个事实:我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普希金所说的那种模糊:语言的贫乏,语言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情感。
其实,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代表我要时时去应对那种无能为力的焦虑。在这过程中,我并非没有找寻过排解的方法,只是由于前文所说的模糊,使我难以将它描述下来。但如今,先贤的文字或许可以打破这种窘境,让它变得具象一点。
在韩愈所展现的治学态度中华,他提到: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要践行这种沉静深厚的心绪,无异于是一种修行。如果我们要想苦行僧一样,日复一日去做同一件事情,必然难以支撑。那么,为自己找个目的就尤为重要:这并非功利之言。事实上,人只有有了目的,万里长征才算有了路,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韩愈一生行乎仁义、游乎诗书,也并非没有目的——他作为儒学大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将学识至于古之立言者,就是他的目的。当然,如梭罗所言: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最终达到的目的是他们设定的目标。因此,虽然眼下会失败,我们还是确实应该把目标设高一点。
又说,常言道,学海无涯。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犹不知其至犹未也。如此茫茫之前景,我们应该如何走下去?
这也是我漫长焦虑的一个根源。对自身的不满,以及对前路的迷茫,使我每走一步,内心都有浮躁的欲望从心底渗透出来。这是向上的欲望,我并不觉得是一件坏事,但无法抑制,就是一种折磨。
胡适有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一句话都给了我许多慰藉。当你没有办法达成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放过自己,然后确定自己真的是在往前走,或许,这才是“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的根源所在。
如果我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和觉悟的话,此篇读后感或许会更加大气、深刻一些,而不是如此浮于表面,所以我必须再次承认:我的能力,目前仅是这样而已,难以参透先贤高格。此篇文章,日后必定一读再读,以期有新的体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