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根鸟读后感 青鸟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乌塔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凡卡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狼王梦读后感 茶花女读后感 詹天佑读后感 小王子读后感 荆棘鸟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 狼图腾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夜行读后感 神秘岛读后感 小妇人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 小狗钱钱读后感 柳林风声读后感 格林童话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雾都孤儿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秘密花园读后感 俗世奇人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夏洛的网读后感 斑羚飞渡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绿野仙踪读后感 伊索寓言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 小鹿斑比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老人与海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我的妈妈是精灵读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读后感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展开更多

《答李翊书》读后感【八篇】

时间:2019-10-16 18:02:41    阅读: 次    来源:星辰美文网  作者:网络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一:《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欧阳佳颖
 
  唐贞元十七年,一位叫李翊的年轻人写信向当时著名文学大韩愈请教作文之道,韩愈洋洋洒洒写下《答李翊书》,既是对学生李翊所问之答以及所寄之望,同时成为了宣传自己的古文理论的重要文篇。熟知背景后,我仔细研读了《答李翊书》这篇古文,虽个别句式文词显得晦涩难懂,但在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这篇文章了解渐深后,我感受颇深。
 
  韩愈首先夸赞李翊文辞高卓,立意深刻,虽为一代文学宗师但态度显得谦虚恭敬,这在他的身位的衡量上实属可贵。何为老师?师之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身为李翊的古文老师,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技巧更多的是一种写作的根本态度。韩愈言自己虽所知亦有限,但却不可不为对方谈论一番,这可以看出韩愈对李生的喜爱,不仅因李生谦恭好学,更因他“不志乎利”,是可教之材,与自己的古文创作理念有相似之处。
 
  韩愈认为写作应有新鲜有力的表达,不拘于形式地阐述自己不同流合污的独特见解,不为迎合时代、阿谀贵族而发言,而完完全全的表达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这在当时是逆潮流而上的的思想,但现在看来正是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写照,文学当如此,不拘于形式,用笔触最强有力的表达去感受世界、抒发自己满腔的理想抱负,韩愈当时的倡导古文运动即反对形式规整的骈文,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才是文章的灵魂,它是受作者的思想品德修养所制约的,强调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最喜欢“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这一句。古代立言态度,不可速成、不可功利,现今也如此要求,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物欲横飞的时代里浮糜之风不可独道而行,不为名利,安于创作的作家真正几何?许地山在《落花生》中寄予作家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与作家应该具备的义利观的畅想。德国汉学家顾彬在采访中也是毫不避讳地直指中国文学界的功利性,虽平时也有所耳闻,但这露骨的一针见血也着实令人唏嘘,这个世界怎么了?写作的关键在于思想内容与最初的态度,这话不假,作为新时代的持笔人,我们更应该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不为名利的发zhan繁荣中国特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用笔书写正能量,谱写主旋律。
 
  写作无速成之捷,日积月累方成造浩瀚璀璨星空,笔辍不余方造普天绚烂花海。对于写作这件事,和韩愈一样,我也希望每一位作文者都能坚守初心,不变主张,能辨文辞是非,黑白是非,“惟陈言之务”,对观点表达地得心应手,精雕细琢,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其实不是一件易事,文以载道,真正好作品永流传,薪火不断。韩愈在倡导古文运动时感情必然复杂矛盾,新旧思想的顶撞威力其实是不可估量的,但因为态度坚定,所以始终如一。像李敖、孙犁、史铁生等许许多多奋战在文化科学事业前沿的前辈们都甘于寂寞,凭借高人的耐力,日积月累地成就大事业,令人钦佩无比。
 
  韩愈还提到了反复修改文字,及时对文章提出诘难,尽量避免毛病。这其实是一种严谨的求实态度,我们作文如此便可收获新的体验,在与自己对话纠错的过程中既塑造了人格,又提高了属文水平,岂不一举两得?书中的各种经验对话都对现代具有指导作用,更有利于我们汉文专业的学生在做学问、写文章时能够更准确地表情达意。
 
  李翊是何等幸运才能碰到韩愈这样的良师对其进入如此深刻的指导?我们更幸运能够在现在读到这篇文章对以后的学习进行指导,这就是所谓文以载道,道永传颂的道理了吧。
 
  篇二:读《答李翎书》有感
 
  作者:秦芸
 
  《答李翊书》是韩愈以书信的形式写给李懿的读书之道,说是教学也是自己主张的述说在那个时代上层社会是大夫都耻学于师,文风奢靡,因此韩愈从为人与为文,立言与立行方面讨论了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意义,此信以过来人的口吻淳淳教导,既是内心对文对德的坚定,也意在让更多人懂得文以载道这个道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封信可以流传至今,获人称赞的原因了。
 
  我认为韩愈用三个步骤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脚踏实地,固其初衷。他先用疑问的方式问李翎立言之志的真意。从两方面给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却都在教导着李翎不要贪图功利,也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养其根而俟其实这一句告诉我们大家要将基础打好,然后静待根的生长。只有根长得旺盛,果实才能预期成熟。这也是我们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校训。这是对校园学子的警示,更是祝福,愿个学子都能将根深扎地中,拥有长成参天大力量
 
  以已为例,谦之以道。韩愈谈到自己虽学古文有些年头了,但写文时改掉一些陈词滥调的坏习惯是很困难的。由此可见他是多么一个谦卑的人呀!我们都知他的文学才气和修养,他却在这信中多次写到认为自己学识还是很浅陋,周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我想这便是他为人与为文的态度吧。写文时避扬取精。为人时谦卑淡然。他说他是乃徐有得也。不仅是对文的认识,更是他对自己人生的理解。除此之外他不爱听称赞他作品的话,反而喜欢别人对他的作品提出意见,反观现实,有这样的胸怀的人是少之又少的。用最普通的话来说,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膛,那样的它不仅是李翎的榜样,也是我们当代人在学习工作的榜样。
 
  提其期待,表其主张。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处心有道,行己有方。进一步提出自己对文与人的看法。那样仁义的人写出的文章也必定是和蔼可亲的。若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便会有一定规范。为人是为文的行动基础。为文是为人的思想体现,两者密不可分,像一对双胞胎一样。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会体现在其作品里,一个志向高远的人,文字定会是大气笃定的。当然,将文章中的道德写得再天花乱坠,现实中的行为却极为败坏,这也是韩愈想要说的另一种问题。修养要体现在文中更要做在脚下。不要当语言上的巨人,现实中的矮子。
 
  诚然,现在的我们有着瀚海书籍,却很难有一颗沉下来思考为人为文关系的心。韩愈对这篇文章的书写,是他对文学得热爱,更是对文学的责任。他愿意成为一位师者,将自己的所感所悟传给更多的人。文字都是有灵魂的,当你拿起笔,你便掌握了它的人生。今读韩文,心有波澜,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丢了对文字的敬畏和热爱,更不能忽视在学习中自我道德的修养。
 
  篇三: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马晓青
 
  近日读韩愈的《答李翊书》,颇为有感,不禁想,一代宗师竟以如此谦逊的态度指点后生,令人赞叹,更何谓韩愈悟出的文思之道,愈发令人折服不已。
 
  鲁迅先生曾语“谦以待人,虚以待物”,而在《答李翊书》中韩愈便是如此,开头有道“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短短二十余字,一代宗师的架子就已放下,谦虚之情跃然于纸,而令韩愈如此的谦逊恳切,无非也是因李翊的谦虚求教所感,古代文人小小请教之事便是这般谦虚有礼,那么当今的中国呢?中国进去新时代,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虚骄之气也渐渐滋生,国外报纸刊登走出国门后的中国人财大气粗与自傲无礼的“新面目”,给几千年的“礼仪之邦”蒙上尘埃,因而我们这个时代更加需要常怀谦虚之心,于人而言,是人际交往的不二法门,于国而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高度体现,更是大国风范的展现。
 
  以文明道,道为文主。韩愈以其学文写文的亲身经历,强调了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文应以立行为本,以立言为表,只有“行之乎仁义之途”做“仁义之人”,方可“其言如”,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表现形式,所谓“气盛则言宜”,便是如此。“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品德修养为水,文辞为浮物,水载浮物,可见道德是文章写作的本源,写好一篇文章,就要有长期修养的功夫。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脚踏实地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以丰盈自己。“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正是这个道理,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才会结出道德的硕果,才会发出思想的光芒,文章才会内容充实,气势磅礴,文章写作才能去芜存菁,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反对佛老,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点,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在《答李翊书》中也是如此,“惟陈言之务去”充分体现了其力求创新的先进思想,在这独创思想的背后,是“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的毫不动摇的治学态度和处世理念,他不畏流言,勇于创新,坚守自己的主张,在文章创作中不断创新,赋予文学新活力,正因如此,无数文人志士投于去这场文体改革运动,不仅提高了当时的散文审美品格,更影响了后世的文学革新运动。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古有韩愈道出文思之道,今朝我辈更需铭记此道,中国迈入新时代,意味着也有新的挑战,因而我们新时代的创作家,更应切实提高品德修养,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为文章注入思想的灵魂,展现时代接力者的风姿。
 
  篇四: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沈灿
 
  最近读韩愈的《答李翊书》,我不禁感慨良多。
 
  这是韩愈给李翊的答信,他阐述了自己创作的经验,即先培养道德修养,然后经过艰苦的粹炼,最后达到文道统一的境界。通过他对李翊的教导,我学到了许多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
 
  第一,要学会谦虚。
 
  韩愈作为一代宗师级的人物,他并没有摆出宗师级的架子,有的只是长辈的慈祥和对晚辈的关爱和谆谆教诲。他给李翊答复,因为“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自古以来,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当今的中国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但我们并没有像美国等大国一样时刻展示而打击他国,而是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歧视,敌视他国,并在需要时给予帮助。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个人社会或国家,谦虚都是一个重要的优点。
 
  第二,做事讲求稳和慢。
 
  其中“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是韩愈对仁义之道的理解。写文章不要“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文辞必然和气可亲。又比如,爱因斯坦三岁还不会说话,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是很通畅,举止缓慢,但最后他成为了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姜太公八十岁还在渭河上,最后终于得到周文王的重用,一起创建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其实,每个人会在特定的时刻绽放不一样的色彩。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中国五千年文明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发展历程“道阻且长”,但如今却有了令世界瞩目的一番成就!所以,做事应尽力做到慢中求稳。
 
  第三,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韩愈一生,命途多舛。他幼年失怙,由兄嫂养大成人。虽然好学深思,却屡试不第。后来好不容易获得功名,却又因直言进谏多次被贬。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一味地堆砌典故,讲求对偶声韵和华丽的词句,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新生知识分子研究学问的方向。像《答李翊书》中写道:“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面对这种情况,韩愈挺身而出,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虽遭到士大夫反对,但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为“唐宋八大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社会,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党全心全意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积极宣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承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所以,应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读完这篇文章,教会我更多的不是作文的技巧,而是为人处事的态度。如今,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应该努力做到以上四点,放慢脚步,留足时间思考,寻找一种达到心灵平静人格高尚的境界,最后慢慢靠近成功
 
  篇五: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沈姣
 
  《答李翊书》是韩愈创作的一篇书信体论说文。文章具体回答了李翊的问题并阐述了作者的文学观。如果我们想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文辞自然会有所提升。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是韩愈在本文中的一个观点。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所以说,佳作的产生是需要学识的沉淀的。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哪个人肚子里没一点墨水就能洋洋洒洒写出好文章的。写作是需要基础的,基础越好,写出的文章也会越好。
 
  本文中提到了两种“立言”之志。第一种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我觉得这是一种想要成为“人上人”的态度,是一种想要自己的才华可以被有效利用的想法。第二种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我觉得这是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学习古人优秀的地方。我认为一个人要写出好的文章,首先他要明白自己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写文章是为了什么。人都得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这样才能不断前进,不断的去学习以充实自我。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写作文,那时候懂的不多,写出的东西自然是要幼稚些的。我现在都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把我的作文撕了,让我重新写过。我当时就去找写的好的同学,让她一句一句的教我,现在想想也是好笑。我上初中的时候,开学那天老师让我们写了一篇作文,我因为这篇作文当上了编辑,我觉得这算是老师对我的一种认可吧。我也参加过作文竞赛拿过奖,我现在觉得挺迷的,怎么突然之间我的作文就从记流水账到了老师认为还可以的文章呢?初中基本上写的是记叙文,又以抒情为主。我觉得我写作的提高有两点原因。第一,我的知识面扩大了。第二,我写文章投入的是真情实感。我刚进高中时,老师就叫我念过作文。后来一般写的都是议论文,我平时素材积累的少,所以写文章论证的时候都没有什么说服力,自然分数也就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我认为要想写好文章,要想著书立论,就必须夯实基础,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扎实的基础是文字优美的保证,而丰富的知识面则决定着一篇文章的高度和境界。
 
  我的表哥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一个人。他是湖南大学毕业的,但他仍考了研。越优秀的人越自律,越明确自己的目标。越往上走,选择机会就越多。他一直都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所以你会觉得他不一样,因为他始终追求更高的高度。
 
  我读完《答李翊书》这篇文章后是有很多收获的。在写文章时,没有谁可以信手拈来,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学习的积累。一开始写的不好怕人讥笑,但到了后面你会因为别人的称赞而担忧,因为你会担心文章杂而不纯。我们当然可以去学习技巧来写出一篇好文章,但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的升华,学识的积累。如果没有这些,那掌握了技巧又有什么用呢?正如我们校训所说“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方能出佳作。
 
  篇六:《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王琴
 
  读了《答李翊书》之后,我被李翊认真的求学态度和韩愈真诚传授知识的态度所打动,他们因为求知而结缘,韩愈也因李翊恭敬的态度将他推荐给陆惨。但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他们对学术知识的严谨的态度。
 
  对待学习,应如韩愈所言“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也不要被势利所引诱,从学习本身来说就只是一个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正如李翊此人,他用他那谦卑而恭敬的求学态度,不仅得到了韩愈的另眼相待,而且还收获了丰富的作古文的知识,所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尽管向韩愈问学的人有许多,但像李翊一样被另眼相待的能有几人?因而真诚才是求学的正确态度。我猛地想起了程门立这样一个典故,虽然历史久远,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也不多了,所以啊,抱着一颗真挚之心来,必能捧得你所求而归。
 
  严谨应如“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对待一件事反复思考、观察,即使不能做到十分完美,但是也能很优质地完成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对待事物都有着很严谨的态度,包括我自己对好多事情也不是很上心,并且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网络上有许许多多的信息,有时候是真是假你根本分辨不清。就是因为那些信息的传播者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导致了许多人的一个认知错误,更有甚者还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就在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以为十四岁的小姑娘因为模仿网络上的一个视频,因过程存在安全隐患,小姑娘不幸去世了,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对她的家庭来说更是一件悲痛的事情。如果多一份严谨的心,我想也不会有虚假的知识和消息充斥在网络生活中了,那社会将会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美好社会。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啊,对于学习来说坚持十分重要,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许多人变得浮躁起来,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读一本书竟然变成了一种奢望!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想不是的,我内心依然相信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依然渴望那种安静的感觉,而且还有许多许多的好学之士,他们也像李翊一样,对待知识一丝不苟,并且能一直坚持下去,他们称得上真正的有识之士!他们才是最受人尊敬的人!
 
  在我看来学习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短短的一生中,似乎没有终点,所以我们更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坚持下去!
 
  篇七: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田程程
 
  首先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就是,韩愈先生真的是有点太谦虚了。作为一个大家对乐于求经问道的学生能够倾囊相授,且做到对自己的看法有褒有贬,这足以体现了大家的风范。
 
  文章围绕着“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这一中心。在当今的社会,无论是工作,学习,训练等等,都希望马上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作为学生的我们而言当然会深有体会,一两个月没有听数学课,几个学期没有听英语听力,有一天突然想要读书了,想要努力了,就作死地刷题,时时刻刻把MP3带在身上,但是激情总是一瞬间的,也许过了一个星期甚至是两三天就会想要放弃,因为我们会发现,在这短暂的努力后并没有取得什么很大的进步。所以韩愈先生是令人钦佩的,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的观点。十年树木,百年数人。如今即将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接下来也必将长期奋斗,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行动!
 
  韩愈先生提出了“气盛言宜”“务去陈言”的治学主张,这无不体现了韩愈先生排击世俗的勇气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韩愈先生倡导的古文运动,在但是他被士大夫所取笑,但他仍执着于创新治学,正如他所说的“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有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感觉。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创新型人才,但往往在有了创新了萌芽后就马上会被扼杀。几十年前,大家都不相信会有手机购物,就连听到手机购物这个词语,也会觉得是新的诈骗形式,所以当初没有人会相信马云,也没有人愿意给他投资。但事实证明,他做到了。现在每个人的手机里几乎都会有“淘宝”。现在他退休了,但是仍然对当代的年轻人有深刻的影响,他的创新是成功的。
 
  “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这样的精神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韩愈先生对于自己的文章总是挑剔挑剔再挑剔,生怕自己的文章含有迂腐落后的成分,希望能够把自己正确的观点教授给后人。对于治学的看法也提现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担当民族复习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责任感必须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接下来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还得靠我们这一代人。
 
  这是为数不多的来写读古文的读后感,有很多的生词,意思对于我这种文学功底不够扎实的来理解这样的文章还有点困难,因此我觉得我的一些看法还是有些片面的。但在做人学习的方面,希望自己能够足够谦逊,希望在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不为难,努力做适用于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应届毕业生!
 
  篇八:读《答李翊书》之感
 
  作者:石海斌
 
  想必众人在读完《答李翊书》之后,无不对韩愈的高超文德而感慨吧?我同样亦是如此,在关乎“文章”与“道德”相互性的问题上,韩愈明确提出——“文”为“道”之载体,韩愈生在晚唐,在传统的求仕的道途上失意后,对文坛形式提出反对,他反对文坛追求形式辞藻却缺乏思想内容的风气,认为应该努力培养自己道德修养以及学识。在动荡的晚唐,敢与传统文坛形式作斗争的人少之又少,但他,尤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满镶成就的他仍在“文”上一身正气,足以体现他的无尚文德。
 
  在当时,也有众多学者向韩愈请教问题,但为何独有《答李翊书》被后人所知晓呢?这与李翊个人品质有很大关系。从“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可看出韩愈对李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及深卑和恭敬的态度所打动,在当时的唐朝,高官贵族的弟子性格大都以高傲为主,从韩愈的《师说》中便可得知。而李翊可谓是独具一格,仅从这一点,足可看出他在拥有学识之余,满怀道德修养。
 
  “德”为文章内核,“文”是“德”的载体!如:“能如是,谁不欲告主以其道?道德之规也有晚,况其外之文乎?”韩愈明确提出“德”为“文”之核心。今日的中国教育可称为沿用韩愈的思想,在学识的传授过程中,兼顾思德的教育。再谈谈著名教育家周树人吧,同样是“文德”兼备,他的一篇篇文章,唤醒起了无数个中国人,让无数个中国人的脊梁重新直了起来,他的笔杆子成为了反动派们最为害怕的利器。文中满怀正德、满怀“珍重中华,复兴中华”之德。韩愈的“德”“文”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学术领域上的真实性及学术之风的正性”也是韩愈所重视的。韩愈在对李翊回信中指出,一个人不应以为取胜别人而被别人取用,应时刻保持自身的初心,不随波逐流。转到现当代,这种精神又深为国人所倡议,北大博士毕业论文在被曝出抄袭后,网上一致对这种学术造假行为提出批判,泱泱大国,对学术的严规应是重要的,大学生毕业轻松的现状应一去不复返,只有抓住学术的真实性,才会使中国向教育强国更近一步。在我看来,韩愈所表明的“初心”可运用到治党上来,党员应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记心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祖国,做人民的好公仆。总而言之,当代的社会正气所包含的内容与韩愈所倡导的大为相致。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沉淀,养足自己的气势。养”文“之根,俟”德“之实。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提高自己的人格,才能不断的进步。这便是《答李翊书》给我的领悟!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
    篇一:《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阿辞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他的《答李翊书》则是倡导其古文...
    2019-10-16 17:53:21
  •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
    篇一:读《答李翊书》后感 作者:陈颖 读《答李翊书》终不能不观韩愈平生,观韩愈平生终不能不走进古文运动...
    2019-10-16 02:58:12
  • 答李翊书读后感【八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八篇】
    篇一:《答李翊书》读后感 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这是我校的校训。想起这句话不由自主忆起韩愈的《答李...
    2019-10-17 01:56:36
  • 读《答李翊书》有感【8篇】-读后感 读《答李翊书》有感【8篇】
    篇一: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廖子玢 一开始我对《答李翊书》此文的印象仅停留在我们的校训上。当然这是...
    2019-10-16 18:12:40
  • 答李翊书读后感【10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10篇】
    篇一: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君心寒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他的终身追求;新年都未有芳...
    2019-10-16 03: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