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教授,带着他的十四岁儿子克里斯骑着摩托车走上了横跨美国的旅途。在途中他不断地与心灵对话,似乎有两个人在同一身体内不断地碰撞,反思,途中生活几乎都是白描的手法,没有什么修辞,就连两个人的对话都是看起来乏味无趣,却在他个人的思考上、描写的细节上有禅修般的记录。
书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他俩的旅途,一条是裴德洛对“良质”的研究。该书的前部分读起来给我感觉像一种无所事事的游荡,又像各怀心事的人们在一起走,于此而言,读起来是十分无聊的。但是读的过程中又不得不让人思考:他们在追求什么?波西格跟他儿子这种无聊的相处是为什么?他的儿子总是跟他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而他对于儿子,也不是有什么话都说出口的。
一直读到这里:过了一会儿,他哭着问我:“你为什么离开我们?”什么时候?“在医院的时候!”没有办法,警察把我带走。“难道他们不让你出来吗?”不让我出来。“那么,你为什么不开门?”什么门?“那扇玻璃门!”……那扇玻璃门我打不开,他们不让我打开它。我必须照着他们的话做。“我以为你不想见我们。”克里斯说,他把头低了下来。他眼中出现了这些年来一直存在的恐惧。现在我看到那扇门了,它是在一座医院里。我才读懂了,作者波西格就是那个精神分裂的裴德洛,他在发作的时候,他的儿子感到害怕。
在波西格梦中,他正在试图杀掉那个在阴影里的人,结果发现自己的手正掐在儿子的脖子上。这一次对话,我读出了波西格在精神分裂发作时,他儿子对他的担心,而他通过儿子对此事的恐惧,才意识到那一个状态下的自己是多么的吓人。他跟儿子说,可能要儿子自己回家了。
读到此处,我的内心突然觉得很有感触。本是并肩而行的父子,因为父亲自己的原因,他选择了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问题,让儿子自己前行。天下父母,谁愿意如此呢?谁又不是只能陪自己的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呢?不能再陪自己挚爱的孩子再走下去,离开时必然对孩子充满着担心,可是又不得不面对一些选择。
很多人把这本书定位为哲学书,里面充斥着对自己内心进行剖析的人生哲学。可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旅行书,一篇长长的,充满智慧的游记,一条长长的人生之路。
在旅途中,对每一次摩托车维修上的细节,作者细致地追求一种叫做“良质”的东西,初读本书,我也不知道良质指的是什么。但是再读下来,我想,那就是“卓越”吧。追求卓越,拒绝马马虎虎,或者说拒绝平庸,这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转变。我们普通人在一般情况下是追求普通的舒适圈,因为那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可是追求卓越,那要用很大的牺牲,花费很多的精力才能换来。而我认为人生要务之一就是追求思维层次上的提高这个说法是非常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