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赞恩一家人都是叙利亚难民,异常成熟的赞恩早已替父母分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同龄孩子的校车偶尔从身边驶过,赞恩却只能投去羡慕的目光。父母阴沉着脸,偶尔骂两句、吼几声,或是默默地吸烟,或是倦怠地歪在椅子上昏睡。父母将年仅11岁的妹妹萨哈嫁给杂货店老板阿萨德,换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以维持入不敷出、无以为继的大家庭。
出嫁的那天,赞恩拼命阻拦,不惜被母亲暴打,最终也没能留住妹妹,他悲愤地离家出走。后来被好心的埃塞俄比亚女工拉希尔收留,与拉希尔以及她幼小的儿子约纳斯相依为命。作为非法移民身份忐忑不安的拉希尔也常常面无表情,她拼命干活攒钱,希望从假证制造贩子手中拿到价值上千美元的身份证。而拉希尔还是被警方拘禁了,准备遣返,她藏在床架子里的钱因为房东把家具搬走最终没能取出。生计无着的赞恩只好拖着蹒跚学步的约纳斯四处流浪,在洗车店借喷枪给自己和小男孩儿洗澡。赞恩恢复了原先的沉默和沮丧,他的眼睛里没有丝毫神采和活力,不要说明天,连下一个5分钟都不知道如何熬过。
可当赞恩听到的妹妹萨哈流产后大出血却因没有身份证明而被医院拒之门外身亡的消息后,可能当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了。悲痛欲绝的赞恩抄起刀子冲向阿萨德的杂货店,将阿萨德刺伤后被关进监狱。
当我看这部电影时,我深恶痛绝赞恩父母的愚昧,自私,冷酷,寄希望于生育来改变困苦的现状,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席,令孩子有家似无家。可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思考了更多,这影片中除了赞恩谁又真正的有家呢?影片中所有无家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没有身份的难民。
但实际上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难民身份,是因为给他们难民身份的战乱。因为他们是难民,父母找不到正经的工作,因此养成了暴虐,懒惰的性格,为了生存甚至必须卖掉女儿。因为他们是难民,黑人母亲,不得不想尽办法去办证,最终还被骗入狱,以至于让黑人小孩和赞恩相依为命。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从这个角度看,单单指责赞恩的父母的失职是片面的也是不客观的,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的环境中,能有稳定合法的谋生工作,我想所有的事情可能都会有很大的改观。影片中赞恩的命运得到了救赎,但赞恩一样的群体并不会。因为常年战乱和父母的愚昧,他从小就尝尽生活的苦难,而这样的苦难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当镜头拉到城市上空,这样的贫民窟让城市千疮百孔,不忍直视,这里又有多少类似赞恩这样的家庭呢?那不禁让人思考究竟苦难究竟开始于何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吗?如果父母也在努力,甚至早早嫁出女儿本身也是一种努力(“让她吃饱饭,不用过苦日子”),那人们的努力究竟有什么价值呢?穷人在现有处境下的微薄的努力,真的能够改变自己浮萍一般的命运吗?电影最终并没有给出直白的答案,或许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就如同今日的中东形势一样无解,接连不断的战乱也将会让赞恩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不断重演……
想到这里我不仅要感谢我们强大的祖国,刚刚过去的国庆阅兵令国人更加感到骄傲和安心;感谢那些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感谢那些驻守边疆的战士,日巡ye防的警察,逆行火场的消费官兵;感谢我们的父母提供给我衣食无忧的童年;提供给我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的机会,通过完备的教育通道,获知而寻知,思考与懂得何为命运?思考没有强大富饶的大国,哪有幸福安康的小家?感谢公司给我们提供努力认真就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平台,也感谢团队组织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我习以为常的平静生活。
影片结尾的赞恩终于挤出了许久未见的笑容,我很同情他,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但我却不为他感到心酸,我只希望他能更加勤力的学习生活,他的国家和平稳定,他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笑得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