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爷心思缜密,做事滴水不漏,又懂得收买人心,所以有“八贤王”之称。但是他总是把心思用来对付雍正皇帝,而不是从江山社稷出发,真真切切去做事。虽说自古都是“成王败寇”,八爷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如果不正,办事能力固然好,最终还是因为缺乏正义而不战自败。更何况如果他做事的出发点就是一己私利,那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十三爷性格直爽,做事雷厉风行,为人坦荡,有“侠王”之称。一心辅佐雍正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宗人府被囚禁十年,抹去了几分急躁,但磨不去他骨子里的侠客之心。身染重疾仍不忘君忧,关键时刻帮助皇帝稳住了大局。最后死在了皇帝之前。是兄弟情还是君chen义,让他如此结束了一生?我想还是他的性格使然。
田文镜,刚直不阿,对皇上绝对忠心,有铁腕还有臭脾气。不惯着权贵,不害怕威胁。为了皇帝新政,不惜得罪天下读书人。敢干,能干,会干,干好。做事认真,忠于职守,落得“酷吏”之名和一身消瘦。认真的人做事不会打马虎眼,也不会曲意逢迎,情商低,受苦受累,过程很痛苦,结果还算不错。
李卫,没读过书,却比读书人更会做官。不走寻常路,不按常理出牌,其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好。为了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需要告知乡民。读书人写个通告,发了七遍百姓也看不懂。他找来街上卖字画和代写书信的人来写,老百姓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再让几个叫花子把新政变成莲花落唱出来,街头巷尾传送起来,新政就落入人心了。那些读书人不但想不到这个法子,还对李卫的做法嗤之以鼻,认为有辱斯文,有伤风化。可是,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里固然有皇帝宠爱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大学学习过的李卫,比那些死守着孔孟之道的读书人更活络,更懂人心。所以李卫的官才会步步高升,自己的生活才过的富足。
再说说“时机”这个词。天时地利人和之中,天时居首位。所以占据天时,才是事情成功的前提。但是,即便占据了天时,事情也总会在发展变化之中,这个时候,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何时出手,就成了最关键的因素。这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懂得审时度势,只是火候掌握的精准程度不同。从当初的九子夺嫡到后来的八王之乱,雍正最会把握时机。不争是争,老八和老十四与太子争权时,他深藏不露。朝会上,八王爷和三个旗主王爷口口声声要回复八王议政时,他一忍再忍,直到图里琛向他点头示意兵权在握了,他才猛扑过来,放出杀手锏。这火候,掌握的正好。说早了,有反心的人不能充分暴露,说晚了,自己恐怕就会被气死。还有张廷玉,总是会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总能把话说到皇上心里去,也总能在关键时刻化解危机。在皇帝和亲王面前,他要清楚自己的身份,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什么当说,什么不当说,说什么,什么时候说,用什么语气说,说到什么程度,他都把握得恰到好处。是天赋异禀?还是饱读诗书,多年历练的结果?
再说说“历史”这个话题。历史是什么?是若干巧合的结果,也是若干人奋斗的结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瞬间的选择,也许就成就了一个英雄;一次意外,也许就改写了命运。历史从来都没有对错,发生过就成了历史。人类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个人的历史,都是一个个的偶然和一个个的必然写就的。正义的,被铭记;邪恶的,被唾弃。无论如何,却都被写进了史册。倒是那些碌碌无为之辈,名不见经传。我倒不是说人不论好坏都要名留史册,我是觉得从某种意义上看,人活一世,别想太多,只要是不害民族不害国家不害社会不害他人不害自己,做事就要大胆,别怕被人说长道短。自己的人生,不要被别人左右。就像孙嘉诚。
《雍正王朝》是小说,尊重史实也有所虚构,对于情节不必太较真,做人倒是应该好好研究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