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耕荒,耕荒
作者:张华清
耕荒,耕荒。这是烈士儿子的名字,更是一份深沉的嘱托。
遥想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湘江水畔大声呼吁:“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震撼了无数青年报国壮志。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真理的味道比糖还甜”,点亮了无数人的信仰之光。“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李大钊高举共产主义火炬,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人民解放,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亦把“必是赤旗的世界”的种子埋下。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勤耕不辍,壮歌以行。他们心中,都装着那个“蛮可爱、蛮可爱的”中国。
第一批歼——10飞行员何晓莉,怀揣飞天梦想,感叹“祖国的土地是多么美丽”,“这一片天空是属于我们的”。铅球运动员巩立姣,四次征战奥运,终获世界冠军,“只要祖国需要,就会一直练下去”。天和工程全体工作者,夜以继日,科研攻关,终得九天圆梦。今日之中国,早已没有满地荒沙,满街狼犬。青年后浪们便在这片希望的原野上播种、耕耘、收获,以青春为笔,谱写时代华章。
上完这一课,我也在思考,生在今日之中国,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耕荒精神该如何传承?是如万千抗疫战士,疫情之中以定海神针之姿,守护万家灯火?是如拉齐尼一家,用生命守卫祖国的西大门?是如厦大研究生支教团,用青春之火,照亮山沟沟里的孩子走向未来的路?或许我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耕荒,耕荒。青春似火,初心如炬。虽今日之中国已不似百年前的那般积贫积弱,荒沙满地,我们仍应发扬耕荒之精神,勇担时代大任,不愧无悔青春!
篇二:理想在心上,且行且思之
作者:苗湜楚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让理想二字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理想,不仅是心中怀之守之的重量,更是脚下行且思之、躬身以往的未来。
我们看到,李大钊、陈望道先生为坚守“赤旗世界”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一生践行革命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们看到,蓝蒂裕烈士在狱中写下家书,囚禁与屠杀磨灭不了向春而生的希望,更无法改变献身祖国的热血赤诚;我们还看到,支教研究生与孩子们齐声唱歌,张桂梅校长放飞大山梦想……那份历尽风雨而初心未改的清澈,那份不惧艰险且迎难而上的家国情深,守于心间,付诸行动,筑起理想未来。
在冰河雪原中数十年如一日地穿行,该是一种怎样独特的生命体验?在中国界碑上勾勒中国红,该是怎样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时刻?而那薪火相续,把一生交付给祖国边疆的三代人,又该是怎样一种理想,一份信念,支撑着他们从过去守望到未来?拉齐尼同志将“为祖国守边40年”的理想寓于日复一日的雪原穿行,虽在救人过程中不幸牺牲,可当我们看到他那同样英雄的子女们,接过父辈遗志,愿当军医、进部队继续守边时,我们就会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初心不改,更是几代人之间的理想传承。只要人还在,梦还在,理想之花就能在冰河雪原之中,绽放出最鲜活的颜色。
有人在大地上坚守寸土不失的信仰,也有人在宇宙中探索星汉灿烂的梦想。通过屏幕连线,我们第一次了解了空间站中的生活,也看清了宇航员脸上那份自信的笑容。从唐代翩翩飞天的神话、明代万户的壮举,到如今自主创新、攻关克难,用日复一日的汗水与钻研铸就国家实力与底气,是理想之光引领中国科研知难而进,挑战极限。当看到中国自主空间站平稳运行,我的心中洋溢着自豪与激情——那是我们迈向星空的一大步,更是理想照亮了未来的一大步。
看过了不同的理想,我不禁想问,我们青年人的理想又该走向何方?其实,我们的理想很简单,或许是一字一句的书写,落笔当下,抒怀未来;或许是加减乘除的运算,探索新知,计量真理;我们的理想又很宏观,因为当无数人的梦汇集起来,当无数点滴的努力聚合起来,理想终将照亮前行的路。
篇三:报国之志贯古今,理想光芒代代传
作者:王一淳
一个理想,可以在家族内代代相传;一种信念,可以在师生间绵延守护;一份精神,可以在民族间永垂不朽,万古长辉。这便是中国人自古皆有而代代相续的报国理想。这次《开学第一课》给我触动最深的便是“传承”,是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方式传承着“爱国”,这一共同理想。
“愿为此身长报国”,这是彭士超一家传承的理想。彭院士自幼父母忠烈殉国的身世也让我震撼。屏幕上两位年轻烈士坚毅的面庞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志士的铮铮傲骨;更令人动容的是抚育彭院士长大的一位劳动妇女为护烈士遗孤,以生命保护了这个无血缘关系的儿子,普通人身上体现的中华民族之不屈精神与无疆大爱更是为国之脊梁。生身父母与养母以血泪传递的为国精神在彭院士年幼的心中生根发芽,他此生投身祖国核事业,在挖野菜充饥的艰苦环境中,研制出核潜艇,终身矢志践行“俯首甘为拓荒牛”的誓言。再回首,斯人已逝,其女也继承了其意志,镜头前这位已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眼神坚定,恍惚间,竟与其祖父母那年轻坚毅的面庞重合。彭家可谓满门忠义,报国之志早已已成为基因,流淌在每个彭家人的血脉中。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华坪女高师生间延续的信念。我认为张桂梅校长是真正大爱之人:年轻时主动请缨到贫困地区教书,为拯救一代人的命运从创办到坚守女高十余年,年过花甲重病缠身,却依旧昂首挺身用尽生命最后一份能量教学生自立自强,爱党爱国。张校长以母亲般的心意,希望自己的女孩们永不回这贫困落后之地,而女高学生有的在西藏从军,有的回母校任职,有的回家乡建设……张校长个人为国奉献的理想和大爱已然变为无言的校风学风,在女高学生间代代相传。曾几何时,敬佩于张校长的付出之余我也担忧张校长之后是否会后继无人;现在看来,女高学生曾经稚嫩的肩膀早已能撑起一片天,我也相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将代代相传在女高学子间,张校长的意志也将化为所有女高学子的精神灯塔和理想标杆。
从近代《共产党宣言》的初译到而今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的近况,从革命理想、科学理想到扶贫理想、航天理想,《开学第一课》将近百年的中国画卷展现在眼前。节目结束,那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还在内心回响。
恍然再回首,这《开学第一课》讲的又何尝不是各行各业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传承?正是这份传承,铸就民族之魂;正是这份传承,打造国之脊梁;正是这份传承,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赞歌。
传承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基因,是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血脉中的文明密码。而我们作为华夏初升之朝阳,有青年人所多的生力和创造力,以破竹之势迈进现在,以纯真的理想找守望未来。时代的接力棒早已交到我们的手中。中华文明之薪火更待我们传承。在历史的洪流中,我虽只是沧海一粟,国之微茫,但也愿以自己今日之所学,为祖国发展照亮荧荧之光,将自己质朴的理想镀上国之光芒,传承先辈矢志的报国理想。待明年六月,正是青云去时,更愿意新发之刃为国披荆斩棘,以初生之力,绽理想之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