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的怀恋

时间:2017-07-28 11:20:16    阅读: 次    来源:星辰美文网  作者:张海仙
  古人云:“有一老,胜过一宝。”我家就曾拥有一宝――我的老公公,但他已深埋于黃土之下,深埋于儿女的心田,深埋于永不风干的记忆中。
 
  我结婚那一年,我的老公公已是一位七十三岁高龄的老人了,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但双目如炬,牙齿整齐,精神矍铄,只是双腿有些变形,走路不是很稳健罢了。
 
  腊月二十六的下午,我和婆婆一起做过年吃的合碗子,几个小时候后,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走神了,总之是将手指切了一块肉,血流如注。丈夫朋友的婚礼上帮忙,还没回来,婆婆拿过一块白布说:“赶紧捏住伤口,不要让血流的太多。”老公公则拿起手电筒,拄着拐杖,毫不犹豫地说:“跟我走。”
 
  那是一个寒冷的漆黑的夜晚,当时的农村还没有路灯,只有老人的手电筒发出的微弱的光在一前一后的闪动;那时农村的路也没有硬化,坑洼不平。老人拄着拐杖在前面深一脚浅一脚地开路,他心爱的大黄在后面保驾护航,而我则用右手护着左手跟随其后,一直到了医生家包扎好伤口。
 
  平日里我和丈夫在县城工作,只有节假日才回村里看望二位老人,所以对村里的情况不熟悉,医生家住哪里,更是一无所知。而这一回,我受伤了,老人二话不说,冒着严寒,带我去包扎伤口,我真是由衷地感谢
 
  回家路上,我望着老人苍老的背影,心里想:这也许是上天为了弥补我从小就失去父亲的遗憾,而特意安排给我的一位老父亲吧!
 
  老人一生酷爱学习,令人敬佩。老人小时侯读过三年私塾,随后就跟着他的四叔出外闯荡,由小伙计做到帐房先生,由小会计做到大会计师。由平遥到西安、到太原、到北京,再到太原、到平遥,在中国的北方转了一个圈,最后从农业银行退休,落叶归根,回到农村老家。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
 
  最让老人自豪的一次经历就是1949年,老人从西安调到刚刚解放后的太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老人很荣幸地被委派到北京学习系统的会计知识,学成归来后,他成了太原市会计培训师,用他的话说就是当时太原市各个行业中所有合格的会计,都是他亲自培训的。好像他能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是他一生的荣耀。
 
亲切的怀恋
 
  老人进入耄耋之年,仍然是口不离书,书不离手,不是重温他的《幼学琼林》,就是阅读摘抄他的老年杂志,甚至还读起了高中的历史和地理。九十岁那一年的某一天他问我有没有系统的历史书,我给他拿回去一套十本的《中国通史》,他看得津津有味,一段时间以后,他说:“书拿走吧,我已经读完了,原来中国的历史是这个样子的。”他说得很轻松,我却很是感动:一个记了一辈子帐本的老会计,一个对中国历史有零碎了解的老人,一个在世人看来,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骨头,居然对知识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居然能安心地、踏实地、兴味盎然地阅读通史,这需要多大的耐力、定力和毅力啊!
 
  不仅读书学习,老人还写字作对。每年一进腊月门,老人就买回一大叠红纸和宝纸,然后根据儿孙家的门窗数量,小心翼翼地割纸分类并整理好,就开始执笔用金粉写对联和吉祥宝纸,儿孙有十几户人家,有做老师的,有做法官的,有搞旅游的,有开办工厂的,有做小买卖的……他都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情况,写出相应的对联和祝福。临近年关时,我们各自领走属于自己家的那一份,回家后直接悬挂和粘贴就好了。
 
  年后,有客人到访时,我都要指着对联向客人炫耀:“这是我的九十多岁的老公公亲自写的吉祥的带有长寿气息的对联!”客人总是羡慕不己,赞叹不己。(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有人说:“积德能使人长寿。”老公公的经历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老人九十三岁那一年,我的八十九岁的婆婆怀着对四世同堂的眷恋,怀着对相濡以沫七十二年的丈夫的不舍,怀着对所有儿孙后代的祝福离开了人世,农村的老屋里只剩下了一位孤独的风烛老人。
 
  于是儿女们商量决定每天二十四小时轮流陪护老人。因为我的丈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又要上班,所以,把我们排到每个星期天。
 
  从此,每到星期天早晨,我的丈夫就早早回家接班,为老人准备早餐,然后再去上班(他们星期天也不休息),上午,我则带着孩子,回去和老人共进午餐,下午六点左右,我的丈夫再回去陪老人度过一个安适的夜晚。
 
  那时侯,老人年龄虽大,但只是耳聋,眼却不花,又是读书人,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依然很愉快。
 
  一天午饭后,我在洗涮碗筷的过程中,老人已是夹着香烟打了两个盹了。我整理完餐具时,孩子睡得正香,而老人却清醒着,他的眼神告诉我,多么渴望能有人陪他聊一会儿天,解一解孤闷。我本想午休一会的,可看着老人的可怜样,于心不忍了。于是拿了一支笔,几张纸,放在炕中央的小方桌上,对他说:“爹,我们聊一会儿?”
 
  老人幸福地点点头,于是我泡了两杯茶,坐在炕上,隔着小方桌,和老人聊开了。
 
  当然,我们的聊天方式很奇特,就是我不说话,只在纸上提出问题,然后递过去,老人看到问题后,再详细回答。
 
  那一次,老人很开心,从小时侯上学,到长大后外出谋生;从二十一岁成家,到被提升为科长;从在西安的中日合作所当会计,到一九七五年老干部下放到农村,几乎将一生的经历作了一次回顾。
 
  我的问题写了16K纸的满满两页,老人的讲述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茶水我兑了三次,到最后老人激动了,居然拿出了他写的遗嘱让我过目,并宣称,我是第一个读者。
 
  我笑了,随即又流下了热泪。我只是倾听了老人的一番诉说,怎么能承担得起老人对我的这一份信任呢?
 
  也正是在这次谈话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老人的善良和爱心。
 
  就是他,曾经翻山越岭,找到并赎回了被他四叔因抽大烟而卖到山里的四婶和孩子,让四叔四婶破镜重圆,成全了幸福的一家人。
 
  就是他,在太原工作期间,在火车站曾拯救了一对因贫困想自杀的母子,不仅供应了他们几天的吃食,还给了他们回家的路费,让他们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就是他,从太原市公安局对全市的广播中,判断出一个被公安局收留的七岁迷途男孩,可能是自己家的从西安搭火车离家出走,回平遥寻找爷爷奶奶而错过站点,直达太原终点站的侄儿,于是从公安局领回孩子,并送回老家。不仅给了侄儿一份安全,更给了侄儿一份温暖
 
  从这些陈年往事中,我看到了老人的善良,感受到了老人的爱心,也坚定地相信:积德行善,能使人快乐和长寿。
 
  古人云:“人活八十,全靠吃喝。”一点不假,我的老公公一生就爱吃喝。我和丈夫曾经开玩笑:“咱爹是――凡是好吃的爱吃,凡是好吃的能吃。”
 
  老人爱抽烟,从十七岁开始抽到九十六岁,将近八十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老烟民。
 
  老人爱吃白糖,喝水、喝奶、喝米汤都要放几大勺糖,甚至吃蒸鸡蛋糕都是糖醋的。
 
  老人爱吃肉,尤其是红烧肉,肉丸子等,于是我经常会炖一大碗肉杂烩,让老人和孩子们吃。一直到现在,每当我做了类似的杂烩时,都会对孩子们说:“多吃点,连汤带肉吃,这是你爷爷长寿的秘诀。”
 
  这时,丈夫就会调侃我:“我老刘家的祖传长寿秘方竟让你给掌握了。”
 
  老人爱吃饺子。婆婆在世时,经常做饺子吃,老人总是津津乐道,可婆婆去世后,老人就很少能吃到饺子了。
 
  老人九十五岁那年的十一月初七,是个星期天,正好又是我丈夫的生日,我提议道:“今中午咱们带老人到饺子馆吃一顿吧,既为你庆祝生日,又给老人解解馋。”丈夫自然乐意。
 
  我们将饺子馆里几种不同馅的饺子各点一盘,呈到老人面前,老人开心地不知吃哪个好,我说:“每一种吃几个。”老人有滋有味地品尝着,啧啧不住地称赞着。
 
  吃完了,老人居然总结道:“不错,这个地方的饺子不错,以后星期天咱们就不用做饭了,就到这儿来吃!”那份坚定,那份天真,既像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更像一个七、八岁初涉人世,不懂世故的孩子,我和丈夫都笑了。
 
  老人九十六岁生日的那一天,我接上孩子,买了蛋糕,怀着沉重的心情往家赶。因为老人已昏迷两天了,买了蛋糕也只能是放在他的身边,安慰一下老人还在跳动的心罢了。
 
  晚饭后,八点多钟,老人在静谧中安然离世。他在生日这一天去世,将生日和祭日归为一天,为自己平凡而奔波的一生画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老人像一株枯草,虽没有长成参天大,却为大地奉献了他全部的绿色;老人像一条小溪,虽波浪不惊,却滋润了沿途两岸的风景;老人像一轮残阳,虽没有正午阳光的明媚,却燃红了西边的天空,令人眩目……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 相见不如怀恋-情感日志 相见不如怀恋
    喜欢在懒腻腻的午后,读你的书信,你的用草稿纸写的书信,信里关于四维空间理论的文字,我至今也没有明白。...
    2016-07-13 11: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