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东征日本的政治目的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都。他即位后很快发出了进攻日本的指令。
忽必烈对日本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数百年未通中国,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于增加元帝国的权威xing,对忽必烈巩固权力颇为有利;第二,当时元帝国正在对南宋发动最后的进攻,而日本是南宋的重要贸易伙伴。从切断其外援的角度,获得日本的臣服颇为重要。第三,元军zhengfu朝鲜半岛后,其旧臣三别抄军发动起义,曾寻求日本方面的支持,忽必烈感到了镰仓幕府对自己的威胁。
面对忽必烈要求其臣服的命令,最初日本方面未置可否。但是,面对忽必烈越来越强硬的政策,镰仓幕府的实际当权人北条时宗慢慢认识到这一场战争恐怕无法用装糊涂的态度糊弄过去了。北条遂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各个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开始战争动员,在九州的各路军队向西移动,准备通过一场抗登陆战打垮元军的进攻。
第一次东征日本
1273年,元军进驻距离日本最近的朝鲜半岛。1275年,元军第一次进攻日本的战役打响了,而且正如北条时宗所料,元军选择的进攻地点正是最近的北九州地区。
首先遭到攻击的是日本与朝鲜半岛间的门户对马岛。农历十月初三,元军从朝鲜半岛的合浦,即今镇海湾马山浦悄然出击,6日凌晨突然出现,成功登陆对马岛。元军全歼岛上日守军,攻占对马。接着,于14日发动对壹岐岛的攻击,战火开始烧近日本本土。
14日傍晚,元军数百人在壹岐岛登陆,战斗的结果是日军在元军的密集队形乱箭齐发之下前仆后继,完成了武士道的最终要求,几乎全部“成神”。
16、17两日,元军开始攻击日本本土,在九州松浦、平户等地进行多点袭扰xing登陆。
20日,这次战役中两军最大的决战在博多湾发生。此一战,十万日军全军崩溃,放弃博多等地,逃往北九州的首府太宰府。
战争的转机
战争的转机在不经意间出现。元军在追击日军的时候有些得意忘形,实际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左副元帅刘复亨位置一度突出阵前。由于他身材高大,身穿鲜艳的红色盔甲,胡须长达腹部,引来对方注意。日军大将少贰资景是一名神箭手,见此情景返身一箭将其射伤。
尽管进展顺利,但因为主帅受伤,元帅决定停止追击,撤回船上休整,第二天再次进攻。对日军的战斗力元军基本没有看在眼里。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能够回来。当天夜里,北九州正好受到了一次台风的袭击,心惊胆战的日军守候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惊讶地发现海面上连一条元军的船都不见了。惊喜过度的日军因此编出了八幡大菩萨帮助退敌的神话故事。此后在壹岐岛等地发现的元军搁浅船只证明其舰队主要毁于大风。
第一次东征日本,元军因大风造成大批船只失事,据称溺毙、失踪一万三千余人,损失惨重,被迫中止。与之相对,日军在作战中,只有斩首39级、俘虏27人的战果。更重要的是,这次攻击给双方都带来了重大的后续影响。
日本镰仓幕府在庆幸之余,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此后数年大兴土木,修建了北九州绵延的沿海防御体系,并大力投入军事建设,由于了解了元军的作战特点,日军的战法和训练也相应有所改进。元军在这次试探xing的攻击中发现日本并非像描述的那样富庶。对zhengfu日本,下级官兵兴趣便不那么大。同时忽必烈正忙于灭亡南宋的最后攻击,也无法分出兵力对日本发动作战,于是继续派出使者,试图通过外交手段ya服日本。
第二次东征日本
不过,感到双方矛盾无法调和的镰仓幕府态度十分强硬,在1275年和1279年两次将忽必烈的使臣杜世忠、周福等斩杀。蒙古贵族上层对此极为震怒,忽必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1281年第二次出兵讨伐日本。这一次,忽必烈出动兵力约15万人,是当时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大型舰队。然而,这次的作战进展比第一次要艰难得多。元军兵分两路,主力江南军约十万人因种种原因直到7月才抵达日本海岸,而东路军约5万人则循旧路再次登陆北九州。兵分力薄的元军因为受到沿海防御工事的阻碍,寻找登陆点便花费很多时间。登陆后,又遭到早已有备、装备训练都得到很大提高的日军的截击。伤亡较大,加上疫病横行,元军前进速度十分缓慢。
7月30日,在海上徘徊太久的元军再次遭遇台风,这一次的损失更为惨重,特别是迟迟方到的江南军因为仓促建造的战船质量低劣而几乎全军覆没,东路军损失也几乎达到七成。元朝的第二次对日征讨再次失败。以后,虽然忽必烈还计划过第三次征讨,但因形势所限,最终没有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