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淮水。转处山:指泗州南山。胡仔 >后集卷三十五:淮北之 地 平夷,自京师至汴口,并无山。惟隔淮方有南山判激橡,米元章名其山为第一山," />

泗州东城晚望_泗州东城晚望的介绍

时间:2023-07-02 23:37:48    阅读: 次    来源:星辰美文网  作者:星辰美文网

泗州东城晚望_泗州东城晚望的介绍

原文

渺渺孤城白水环

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

应是淮流转处山

注释

流:淮水。转处山:指泗州南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五:淮北之 地 平夷,自京师至汴口,并无山。惟隔淮方有南山判激橡,米元章名其山为第一山,有诗云:'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没翠屏间;莫能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此诗刻在南山石崖上,石崖之侧,有东坡<<行香子>>词,后题云:'与泗守游南山作。'

导读

举,访苏轼于徐州。自徐州于汴,东归时过泗州入淮。诗中描写了淮河下游水乡的晚景。首句写远水中的孤城,冷清孤寂;次句写近水中夕霏下的渔船、若有若无的人语;第三句中诗人的目光投向远处的林梢,一抹是淡描, 青如画却是浓墨重彩;尾句更进一层,跳跃到更远处的淮流转处山。 全诗层次分明 ,诗中有画,画中见诗,语言淡雅明丽,是诗人写景诗中的佳品。此诗和苏轼<<澄迈驿通潮 阁>>中的杳杳天低鹘没去,青山一发是中原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士?<<香祖笔记>>卷五云:宋掘旁牧仲中丞行赈邳、徐间,于村舍壁上见二绝句,不题名氏,真北宋人佳作也!其一即此诗。

士。由于苏轼、范纯仁等的推荐,除太学博士,在秘书省校对书籍,历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等职。哲宗绍圣元年,秦观因为与苏轼的关系,被连累外调为杭州通判。御史刘拯劾奏他有增损<<神宗实录>>的错误,又贬监处州酒税,其<<处州闲题>>有莫夸春色欺秋色,未信桃花胜菊花。 这以后连续遭到放逐,他生命中的最后六年,就是在流放生活中度过的,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立,蒙赦放还,中道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在苏门四学士中,秦观与苏轼的关系最为密切,亦最受赏识。苏轼听说他逝世后,叹道:少游不幸死铅模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之上蒙上一层薄薄的雾霭,诗人从而抓住了夕阳西下之后的景色特点,造成了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山沓水匝,杂云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纳。

泽湖。诗人当时站在泗州城楼上,俯视远眺,只见烟霭笼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条婉蜓的白带,绕过屹立的泗州城,静静地流向远方;河上白帆点点,船上人语依稀;稍远处是一片丛林,而林梢的尽头,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峦。

,既扣住了题目中晚望二字,又与后一句的夕霏呼应,然后托出淮水如带,同孤城屹立相映衬,构成了画面上动和静、纵或租昌和横的对比。舳舻的原意是船尾和船头,在这里指淮河上的行船。诗人可能是嫌全诗还缺少诉诸听觉之物,所以特意点出人语二字。这里的人语,不是嘈杂,不是喧哗,而是远远飘来的、若断若续的人语。它即使全诗的气氛不致于沉闷,又使境界更为静谧。唐代诗人卢纶<<晚次鄂州>>诗说舟人夜语觉潮生,为舳舻句的出处。

。描写山水风景的绝句,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前人因此这样总结绝句的创作经验: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元代杨载<<诗法家数>>)对此中三昧,诗人深有体会。在他笔下,树林不过是陪衬,山峦才是主体,但这位主角姗姗来迟,直到终场时才出现。诗的最后一句既回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渺渺白水绕青山的画面,至于此山本身如何,则不加申说,留待读者去想象,这正符合前人所谓句绝而意不绝(<<诗法家数>>)的要求。

所以前人有诗如词型禅、诗衫扒似小词的评语。就此诗而言,渺渺孤城白水环之于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林梢一抹之于山抹微云,应是淮流转处山之于郴江幸自绕郴山,相通之处颇为明显。但此诗情调尚属明朗,没有秦观词中常见的那种凄迷的景色和缠绵的愁绪。

以上就是星辰美文网小编大虾米为大整理的泗州东城晚望_泗州东城晚望的介绍相关主题介绍,如果您觉得小编更新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不要忘记讲本站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哦!!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