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响起谭校长的《讲不出再见》,一首令人听到就自然跟唱的金曲,旋律振奋不乏深情,歌词顺畅拨动心弦。
我不禁边工作边轻声哼唱起来。
然后同事就发问了:咦,你居然会唱粤语歌?你听得懂吗?你既然会唱,为什么不会讲?
自从来到广州,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问题。
跟同事K歌,他们对我能将粤语歌唱得几乎听不出口音差异表示了强烈的惊讶。
在朋友圈晒了看陈慧娴演唱会的喜悦,有广州朋友带着惊呼的表情发问:你们听得懂吗?
我闷笑两声:我识字,看得懂。我还会唱。
听得懂吗?这才是我最意外的问法。
是对粤语歌曲黄金年代的影响力有多不了解,还是对博大的中国K歌场有多不解,还是,对音乐文化共通的渊源有多不了解?
想起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听了告诉她,其实吧,即使你老公吐字再标准,估计当地人也是听不出太大差别的。
讲完忍不住大笑三声。
因为我知道,我们爱的,只是那个旋律,那段音乐附属的心境。
在当今歌坛,粤语歌曲的影响力不啻于是几代人成长的时代烙印。从许冠杰的“?狗缋憷?”开始,国荣的“人僧漏”,beyond的“银几光飞岁月”,学友的“塞阳醉柳,落哈醉柳”,陈奕讯的“雷当我四浮夸吧”。。。
这些已经不仅仅是对几首歌的沉迷,而是一个时代的印证,一个成长时期的胎记。
作为唱歌发烧友的我们,也都曾经是粤语歌曲的狂热爱好者,每人都能敬业地熟唱诸多经典。
当中还不乏执着的人,对每个字的发音斟词酌句,捕捉原唱的每一处吐字气息,专注研究之下吐出的粤语歌,莫说比本土人士,就是跟原唱也仿佛相差无几了。(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当然,这只是出于对歌曲本身的喜爱,并不代表我们熟练唱完几首粤语歌以后,就能对广东话运用自如。
大凡普通话歌曲唱得很顺溜、平舌卷舌分得清清的人,普通话发音也是比较标准的。而粤语歌曲跟唱很容易,因为只是简单的模仿,不必分音调,只需跟着旋律走,实际运用中却不尽然。
生活中的广东话,是要分音调的。普通话的汉字拼音只有四个调,广东话却是九个调。简单一个字发音的调不同,带出的含义也迥异。
一个同事曾经告诫我,吃完饭以后,跟其他人讲“慢慢吃”三个字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吃”字(口形发“sei”音)的音调讲准,千万不要把尾音发得太翘,否则就不是叫人“慢慢吃”,而是叫人“慢慢死”。
啊,晕。
人在一定环境里生活久了,对外界的感知往往是有限的。只有真正走出去,有所见识,才会有所见解,才会理解其中的奥妙。
无论是语言环境,文化认知,还是个人修养,生活氛围,甚至是三观影响,各个方面的感受感知,是你所不能想象的欣喜和宽阔。
所谓,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经历,难有通达之心。
所以,是做个朗朗乾坤之下看破却不点破的明白人,还是做个总是莫名追问却不自知的聪明人,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