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娒,娒,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 馄饨汤,喝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爻倒端转。”
没有什么比这歌谣再熟悉不过了。
人说馄饨有什么稀奇的,哪儿没有呢?是啊,馄饨是大江南北处处都有,而且都还是当地著名的风味小吃,可在我看来,走遍天下了哪里也比不上家乡的馄饨。因为高阳馄饨做得最为精致,配料最为讲究,色彩最为鲜艳。在与尝过外地馄饨的温州人交谈,他们都曾留下这样的印象:北京的馄饨形同饺子,皮厚馅少;上海的馄饨含碱过多,味同嚼蜡;宁波的馄饨没有浇头,不知滋味;香港的馄饨又称云吞,虽然馅多,怎么吃也吃不出馄饨的味道来,因此,其他地方的馄饨都不如我们乐清高阳的色香味俱佳,高阳馄饨以色彩见长。
这不!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端上来了。翠绿的菠菜,金黄的蛋丝,焦黄的肉丝都和一碗汤融在一起,三色交辉,发出极诱人的色泽。更妙的是,那白嫩嫩的如胖小子般的馄饨皮上点缀着一些油辣辣的榨菜,逗引着人们落箸。
舀起一勺,蒸腾的热气和着馄饨的香立刻朝你扑来。举勺将其送入口中,馄饨皮就像那轻薄的白舞裙,在你的唇齿间舞动着,嫩滑的叫人不忍心咬下。馄饨皮里的肉极嫩,榨菜极辣,菠菜极爽口。而在冬日里,最鲜美的饮品莫过于一碗馄饨汤了。即使是馄饨都已吃完,单是啜饮着鲜美可口的汤汁那份闲心就比埋头在快餐中大汗淋漓要好上几倍。缓缓闭上眼,就让这汤从你身上烫开一条路吧!
过去,在夜间的街弄巷口,流动馄饨担“笃、笃、笃”的敲梆声,回荡在很多乐清人的记忆里。“馄饨担”是竹制的,一前一后两只橱柜,中间一根扁担,挑在肩上行走。一头是食柜,装着皮馅、包好的馄饨、佐料和碗盅;一头是锅灶木柴和汤水。这般简便,却成就了一个完整的灶间。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馄饨就是这样吃在人们的口中,暖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