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全面小康的作文素材精选版
1
相关概念
01 全面小康是什么样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过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下,这个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
2
人物素材
01 基层逆行者——王丰华他,是临安湍口镇迎丰村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委会主任当了不足6年,在迎丰村900多位村民眼中——他,是为全村最努力的“圆梦”人,在他的21本笔记本上,记录着他随时走访收集的近260个村民心愿。近6年的余生里,他全身心投入,为“圆梦”奔忙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曾对全体村民许下一个承诺:只饮迎丰一湾水,止用迎丰一张纸。从此,没有因为个人事务,用过村里一张纸,用过村里一分钱。“只饮迎丰一湾水,止用迎丰一张纸”,这句承诺写在每本笔记本上。在迎丰村108位高龄老人眼中——他,是个把村民微小心愿都放心上的人他的年薪是23000元,却没给自己留一分钱工资。这笔薪水都成为年终慰问红包,村里的老年人,几乎都拿到过。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只需要付1元钱,就可以吃上荤素得宜的午饭。这里面,有王丰华悄悄贴补的1元钱。为了收集更多建议,每次开人代会前,他总是要把周围几个村子走个遍,了解到村里最需要什么,再落笔写下建议。对于没有实现的,王丰华便一次又一次递交建议。也就是在连续三四年的建议下,最窄处仅3米的昌文公路终于实现拓宽。他离去之后,大家才发现,21本“村长笔记”里记录的,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心愿,帮助了村民幸福生活的追求实现。见证了迎丰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
写作角度
01 树立奋斗的价值观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且居于引领位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而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最关键一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价值观,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奋斗中,打赢打好全面小康这场硬仗。
02 扶贫脱贫,打好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决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紧盯贫困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需求最急迫的难题,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坚决攻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
篇二:关于全面小康的作文素材精选版
随着中国步入现代化建设进程,“小康”概念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最近,中央提出,2023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有哪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以下数据均来源官方数据,因为2023年的官方数据很多还未出来,主要参考2023年数据资料。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根据世界银行的公开数据,2023年中国GDP总量为13.608万亿美元,人口13.93亿,人均GDP约9770美元。当年世界人均GDP 11312.452美元。
按小康社会的标准,人均GDP我们已超额完成,但与世界平均水平尚有差距。
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大省,GDP总量全国第二,2023年无锡人均GDP为174555元(约25334美元),位居全省第一。宿迁55970元(约8123.48美元),排名13。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同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00元。连云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64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49元。
这项指标全国已达到小康社会标准,连云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同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45元,连云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07元。
四.恩格尔系数低于40%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个比例则会下降。国家越富裕,这个系数越低。
联合国对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划分标准,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23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已达到富足水平。
五.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7.3平方米,已全面达到小康标准。
六.城镇化率达到50%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看一下我们连云港,2023年连云港市常住城镇人口282.9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6%。
七.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其实这一项已经不重要了,这些年因为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很多电脑的基本功能已被手机代替,现在智能手机基本人手一机,而个人电脑全球出货量则持续低迷。
八.大学入学率20%
根据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2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
九.每千人医生数2.8人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内容,中国现有医生360.7万,每千人口执业医生2.59人,目前2023年统计数据尚未出来。
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023年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008万人,但保障率数据目前查询不到。
根据2023年官方公布的数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多项我们早已超额完成,2023年完成目标已经没有悬念。
篇三:关于全面小康的作文素材精选版
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2023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完成这个目标任务,“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补短板,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靶向治疗”。补短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二、务农重本,国之大纲。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任艰务重,战鼓催征,对标对表目标任务,我们要以“靶心不散”的定力、“响鼓重锤”的魄力、“中流击水”的毅力,坚决补齐“三农”短板,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三、2023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响鼓重锤、一鼓作气。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日益增多,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我们保持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是应对国内外各种复杂情况和局面的关键。
四、“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全面小康,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蕴含着千钧的力量、无穷的意义。怀着同一个中国梦,澎湃着同一颗中国心,在2023年,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万众一心加油干,继续用奋斗创造人间奇迹。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曾传唱遍大江南北。时代在变,旋律不变、初心不变。《阿佤人民唱新歌》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反映了佤族人民步入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后的欢快、喜悦之情。
六、要坚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始终保持脱贫攻坚斗志,充分发挥脱贫攻坚成功经验,聚焦创新创业,聚焦产业发展,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深化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
七、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人没有对幸福的渴望?对于老百姓来说,幸福就是物质丰富、精神满足,衣食无忧、健康平安。无疑,贫穷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的拦路虎,因贫穷造成的困厄,限制了我们的发展、削减了我们的喜悦。
八、如今,贫困人口已由9899万人减少到600多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规模之广世所罕见,成就之显著亦举世瞩目。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踵而至、落实落地,一大批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背后无疑凝聚着亿万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磅礴力量。
九、“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她把扶贫路当作“长征路”,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而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大批前仆后继的“黄文秀们”,才能攻克脱贫攻坚路上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
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越是到最后的关头,越不能懈怠,更不能退缩,因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正是这些硬骨头,关系着人间冷暖,更关系着人心向背,让我们没有懈怠和退缩的理由,只能勇往直前,进一步坚定愚公移山志,在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中,走向我们所期望的胜利。
十一、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坚定信心是前提。“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绊脚石”“拦路虎”,但再难也得往前推进,决不能被困难蒙住眼、压弯腰。当前,全国还剩下5%左右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10%左右的贫困县没有摘帽。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必须坚定必胜的信心,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十二、511.8万贫困残疾人脱贫、280万重病重残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这份漂亮的成绩单既叫人鼓舞,剩下的“压轴题”更催人奋力。脱贫之难,表面看是难在包袱与禀赋、难在基础与资源,本质而言,还是难在要素整合与优化能力之短板、难在思维僵化与守成之惯性。这就像垃圾分类需要点儿“流量思维”一样,精准脱贫也不能离开脑洞大开的互联网思维。
十三、脱贫“最后一公里”,皆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之路我们已经走了九十九公里,现在剩下最紧要、最难走的“最后一公里”,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十四、黄文秀同志说过,“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扶贫攻坚是战场。没有战火硝烟,却同样艰苦卓绝;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有流血牺牲。
十五、”原安徽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团委副书记曾翙翔,在得知埇桥区向各非贫困村派驻驻村扶贫工作队时,他主动请缨,被派到支河乡路湖村驻村扶贫;党号召年轻人到基层建功立业,黄文秀是党员,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了新化镇百坭村……无数人愿意冲锋陷阵,筑起贫困群众奔向小康的幸福之路。
十六、近20万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给扶贫对象精神上补钙、意志上充电,寻致富出路,找适合发展的产业,正是有了千千万万扶贫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才让我们的扶贫事业爬坡过坎,脱贫走进“最后一公里”。
十七、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需要运用底线思维,设定最低目标,全面剖析问题,争取最好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立足当前,妥善解决紧迫性、普遍性的眼前问题,也要着眼未来,防患于未然,清醒认识和提前考虑一些复杂性、特殊性问题,牢牢把握决胜主动权,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篇四:关于全面小康的作文素材精选版
(一)小康主题的名言
1.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释义】民众也很辛苦了,应该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4.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洪迈)【释义】长时间陷于贫困生活中,希望能够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5. 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朱棣)【释义】民众都过上有劳有逸的好日子了,我才会与民同乐。
6.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3年,让我们一道迈向新的征程,决胜全面小康。
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9.我在物质上最高的奢望就是,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上,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日子。(周国平)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小康主题的观点和典例
1.什么是小康?
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过好。 2.小康生活啥模样?
小康生活啥模样?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上世纪80年代,人们这样描述小康生活:“吃得饱,穿得暖,过年能吃饺子,手里有零花钱。”今天,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了,对小康的描述也发生了变化:“小康就是收入不断增加,有余钱买点股票、基金,有时间出去转转。” 3.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
明成祖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在位期间,他遣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迁都北京,抵御蒙古入侵;浚通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联系和发展;编纂历史巨著“永乐大典”,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后世评价其功绩远迈汉唐,尊称他为永乐大帝。 4.小康曾是古代中国遥不可及的奢望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然而,在漫长的古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小康对于广大百姓只是镜花水月。进入近代,列强入侵、危机重重,民生凋敝、水深火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小康更成为中国人遥不可及的奢望。 5.“总体小康”
1979年,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正式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他曾这样解释小康: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其指向,主要在经济层面,即希望老百姓普遍能够吃饱肚子,达到“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到了世纪之交,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6.“全面小康”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提出,确保到2023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7.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2023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完成这个目标任务,“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补短板,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靶向治疗”。补短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8.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过去30多年来,我们成功使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这不仅回应了人们对摆脱贫困、实现公平正义的诉求,也展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和谐发展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