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朋友问过我有没有看过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我说没有,只看过那篇令我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人生》。他一下子呆住了,其惊讶表情不亚于听到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中国人不知道万里长城似的,使我愕然。这究竟是怎么样的一部作品呢?好奇之下,后来我是去借阅了它。我用了几天的时间来阅读它,废寝忘食地读它,看得昏天黑地。不是因为我刻苦,而实在是这部小说写得太好了,太吸引人了,简直让我难以释卷,硬是要一气读完它。
劳动和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跟欢乐,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以一个苦难的镜头开篇,动荡的社会、贫苦的生活,给整部作品定下了一个不光明的可以说是晦暗的主色调;少安与润叶的爱情悲剧、少平与小霞的未成正果,到最后少平脸上的那道疤痕,可以说通篇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苦难意识。这种苦难并不单指书中主要角色生活的窘迫与艰辛,更意味着他们在困苦的境遇中对人生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人愿望的嘲弄与对jiqing的压抑。但同时,苦难的遭遇也能够磨练人坚强的意志。人只有经过苦难的磨练,方能读懂人生,走向成熟。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对自身苦难的严峻正视、深刻思考、透彻理解、不懈抗争。文章通过孙少平写给妹妹的信表达了对苦难的理解:“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苦难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是啊,苦难应该使我们伟大!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呢?一些人逃避困难,环境稍微艰苦一点就怨天怨地,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不是他们不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在苦难的人生面前他们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们选择了逃避,自然他们也就失去了追求完美生活的资格,所以太多的人庸庸碌碌、默默无闻度过了他们短暂的一生。
书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苦难的代名词,他们从社会最底层抗争、奋斗,但他们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他们成功了。作者也愿意向读者表达这样一种完美的意识信仰:聪明、勤劳、善良的人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让我们看看书中的结局:少安成了企业家,少平在煤矿事业有成,兰花的丈夫终于回头,兰香嫁给了高干子弟,润叶和丈夫和好,润生和郝红梅结合等等,几乎每个人都达到了自己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当然,这每一个美好的结局背后都有一个苦难的过程,尤其是少平,还要面对自己心爱的人的死亡,但是这一切都不过是对美好生活的铺垫。作者在叙述中没有回避苦难的现实,但同时他又用一个个完美的结局告诉读者: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平凡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苦难的人生,更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来,我们的生活或许是残缺的,我们的经历或许是苦难的,我们的人生或许是平凡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只要我们没有放弃希望,没有被苦难打倒,这个理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实现。成功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伟大,在苦难的岁月中实现了升华,在残缺的人生中找到了完美。生活不可能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功成名就。但是人生之舟也绝对不能长期停泊在温暖的港湾,要扬起风帆,迎接惊涛骇浪,不仅要战胜失败,还要超越自我,在苦难中实现完美的人生。(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掩卷思考,回想自己的一生,我何尝不是从苦难中翻滚过来的。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新中国的我,与共和国的初创岁月同行。三年自然灾害吃过糠,文化大革命回了乡,“广阔天地”风刀霜剑严相逼,推荐上学被掉包泪汪汪。恢复高考终于上了大学堂,妻儿老小含辛茹苦度时光,四年光阴寒来暑往不思量,难相忘······
人们应该怎样谱写自己的人生呢?我也思考过——现在,尽管我的年龄阶段已进入了正如“落日余晖”的人生晚霞之余光,但“渔舟唱晚”,我还得唱好这一曲最优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