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打开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的扉页,便能感受到整本书带给我的沉重感。正如村上自己所言,这本书本身就是想就死和xing这两个话题一吐为快,而也正是这两条主线贯穿整个故事,让主人公渡边从青涩中慢慢蜕变,最终变得成熟起来。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凄婉的青春爱情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在十七岁时就失去了他唯一的挚友木月,他是在某一天与渡边打完桌球后自杀的,这也让渡边第一次对死这个话题做出思考。后来,他在集体宿舍结识了一个“有趣”的人永泽,而天真懵懂的渡边在他的怂恿下每夜与他一起在外寻花问柳。可不知不觉间,渡边竟爱上了木月生前的女友直子,并打算和她一起过美好的生活。但不幸再次降临在这个十八的青涩少年身上。直子与她自寻短见的姐姐一样,患上了精神疾病,被迫前往疗养院治疗。心急如焚的渡边前往看望直子,并在那儿结识了负责照顾直子的护工玲子——一位曾经的精神病人,了解了她的故事。与此同时,渡边却又无可挽回地爱上了另一个人——他的大学同学小林绿子。他的内心又一次陷入挣扎与愧疚。在玲子的开导下,他猛然意识到,她对绿子的爱是活生生的,而对直子的爱更多是一份责任。到这里,渡边终于变得成熟起来,因为他不再把爱看做自己寻欢作乐的工具,与永泽一起捉弄女孩,而是意识到了这其中沉甸甸的分量,肩负起照顾直子的责任,直到直子通过自杀从过分的痛苦中自我解脱。渡边与绿子最终也没能在一起,但这一段曲折乃至畸形的青春却让这位青涩懵懂的少年最终对爱,对死有了更深的理解,步履艰难却又稳健地走向成熟。
本书讨论了几个沉重的话题,而死是这些话题中最沉重的一个,在我看来也是村上写得最透彻的一个。本书对死的理解是新颖而深刻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这是十七岁时渡边从木月的死中悟出的道理。的确,一个人死了,他并不会从这个世界上完全消失,他的故事会在每一个与他相识的人心中回荡,他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也会以各种形式延续,而死这个事实本身,也并非一个人生命的完结那么简单,而是许多新事物的起点,正如渡边对木月的死的感受一样:“在十七岁那年五月的一个夜晚俘获了木月的死,同时也俘获了我。”一个人生命的死,可能也标志这另一个人某一种生活形式的死,一个生命阶段的完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死并非那么可怕,只是生的一部分。而对直子的死,渡边有更深的理解:“无论熟知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这句话,是要对死有多深的感悟才能写得出的呀!我们总是强调要从每一件事中悟出一些哲理,这样便于解决类似的问题。这种模式适用于理xing控制的每一领域,但在情感世界,特别是死面前,它又是那么软弱。(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这是对渡边因木月的死总结出的死亡哲学的一种发展,一种升华,因为他明白了人软弱无能的一面,将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展现在我们面前,并坦白了我们对它的无奈,这本身也是一种勇气。
另外,书中的一些细节也让我有一些思考。永泽与渡边曾讨论过关于什么是努力的问题。里面一句话值得大家共勉:“那不是努力,只是劳动。我所说的努力与这截然不同。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并自诩自己已经十分认真地在工作,但正如48小时生存训练期间教官说的:“认真只能把事做对,用心才能把事做好。”有时,我们不妨停下来,真的用心去思考,去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这要比埋头苦干高效得多,也是更好的一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