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梭罗应该是远离尘世的,在读了其身世介绍后,却发现误解甚多,梭罗并非是一直远离世俗,隐居山林的,相反,观其一生,应该是积极入世的。
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想往哲学,更愿意“一刻不停地探测,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
他关注社会,一直拒绝交付人头税,并写了文章《消极反抗》,认为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有消极抵抗的权利。文章影响巨大,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他hai反对蓄奴制度,帮助南方的黑奴,写过《马省的奴隶制》,为因反抗奴隶制而被害的约翰、布朗召开追悼会。高中语文课本中夏衍的《包身工》就提到梭罗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借以来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如此热血的梭罗,却能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高耸入云的白松来做建筑材料,并在美国的独立日那一天住进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长达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去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看到这句话,我想是否就可以跟当前流行的语言“生活不仅仅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相关,又联想到林语堂说的苏东坡了。
据林语堂考证,苏东坡在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时,诗作多表现其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羁。他既参加家庭同乐的西湖游,也喜欢同官衙僚属的挟妓游湖。前者他唱出“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这里是写家庭宴会的吃食,后者他亦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这句应该在赞美官妓的艳丽了。但他于人生了解太透彻,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与美酒妇人上,他与梭罗有相同的看法,喜欢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亲密接触。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初九,苏东坡不去参加重阳节宴会,独自去拜访西湖孤山两位僧人,晚上,独坐舟中,凝望山顶,写下七律《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蔼蔼君诗似岭云,从来不许醉红裙。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见轻桡破浪纹。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晚风落日元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诗首联大意应该是:你写的诗就像那山岭上漂浮的白云那样繁多,你的酒量也很大,千杯不醉,不需要陪酒的女子来扶。这里应该是对长官的一点奉承吧,诗写得多,酒量又大,不会醉倒在女子的红裙下。
颔联大意应该是:你们欢饮时不知我穿着木屐翻越那依然青翠的山野,在山上只见那小巧的船桨划过一道道波纹。这句感觉“野”和“破”最得意趣。
颈联大意应该是:我也想象你们热闹的宴会,让我想到当年呼卢高手袁彦道,宴会上应该难以见到敢于当面怒骂权贵的灌夫了。宴会上当然会有赌博高手,但下句莫非是略有讽刺意,毕竟是有话必说的苏子瞻。
尾联大意应该是:攀到山顶看到落日,徐徐吹来的晚风,我也不惜把这美景、清凉与你们分享一二。这句让我有点怀疑他是在舟中呢?还是在山中呢?还是想象呢?
由此诗可以想见苏东坡应该是“爱热闹,也爱独处”的人,他会在别人觥筹交错之时,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恐怕这也是东坡后来历经多重磨难,最终也能找到心灵慰藉的原因吧,梭罗说“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实质感觉应该指不仅只活在俗世中,正如《诗人玉屑》所言“要shi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则其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诗如此,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