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爱放在手心跟我来/这是最好的未来/我们用爱/筑造完美现在”,非常喜欢刘若英的这首《最好的未来》,唱出了对每个孩子的尊重和爱。每个孩子都是一种不同的色彩,有的绚丽,光彩耀人;有的平淡无奇,不会引发人注意;还有的灰暗无比,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但谁又会想到,其实每一种色彩都想盛开,谁又会知道,其实每一种色彩都有梦想,《一百条裙子》正是告诉了我们这样的答案。
《一百条裙子》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作者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埃莉诺?埃斯特斯。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叫旺达·佩特罗斯基的女孩的故事,这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女孩,整天穿着一件旧的蓝裙子,也正是因为她的怪名字和旧裙子,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直到有一天,旺达突然声称她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嘲笑。根本没有人会相信她,而且大家都会拿这件事捉弄她,旺达都默默地忍受着。有一天,旺达终于因为受不了这些嘲笑而转学了,她给大家留下了她那一百条“裙子”。捉弄过她的那些女生发现原来旺达是多么爱她们,而且旺达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女孩,于是她们决定写信向她道歉,并且去把她找回来。可是旺达再也不会回来了……
本书的叙述方式很特别,主人公旺达·佩特罗斯基始终没有正面和阅读者接触,都是从作者的描述和对佩琪、玛蒂埃的叙述中展现出来的。旺达坐在教室的后排一角,除了轮流读课文,老师不会关注到她,同学们也会忘了她的存在。即使轮到她读课文,她也总是默不作声或老半天才说出几个字,老师就会匆忙让她坐下。这样的一个女孩,让我想起了班级里曾经坐在角落里的同学,很多班级里的后门旁、最后排或单独的一个角落,往往坐着一两名被“隔离”的学生,他们要么纪律不好,要么什么也不会,便成了班里的“旺达”,平时上课时,只要不捣乱,就不会被“看见”。
能被别人关注,除非发生了什么事情。旺达就是因为她说有一百条裙子才被大家不断关注的,不过关注的方式不是赞美,而是一次次的嘲笑。
“旺达,跟我们说说,你曾经说过你的衣柜里挂着多少条裙子来着?”
“一百条。”
“都是什么样的?我敢打赌,肯定都是丝绸的吧?”
“嗯,全都是丝绸的,各式各样的。”
“还有天鹅绒的吧?”
“对,还有天鹅绒的。有一百条,全都挂在我的衣柜里。”
女孩子们问完才会放旺达走,在她还没走远的时候,身后便爆发出刺耳的笑声。旺达在学校里几乎是沉默的,只有女孩子们问她有多少条裙子时她会慢吞吞地回答,说完就闭上薄薄的嘴唇陷入沉默,无论身后的笑声多么刺耳,她都只是踱到校舍旁边的太阳地儿里,靠在那儿,等着上课铃响。阳光下的旺达穿着一件旧蓝裙子,孤独寂寞。同学们能看得出那是她唯一的一件裙子,但谁又知道她没有了母亲,衣服要自己洗,有时早上上学时衣服还不干,但无论什么时候,裙子总是干干净净的。
旺达生活在荒凉寂寥的波金斯山上,家徒四壁,在别人看来她和她的爸爸哥哥就是一个笑话。但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却画了一百幅画,每幅画上都有着令人炫目的颜色和极度华美的设计,而且全部都画在大幅的包装纸上。当这足足有一百幅画挂满了教室里每一个地方时,同学们惊呆了,老师惊讶了,谁也没想到这些全都出自那个叫“旺达”的女孩之手。旺达,那个总是低首含眉,默不作声,却声称自己有一百条裙子的女孩,她没有骗大家,她真的拥有一百条款式精美颜色炫丽的裙子,只是大家当时谁也不相信。
一幅幅令人惊叹的图画背后,谁也没有看见这些画旺达是如何完成的,我猜想作画的时候她紧闭的双唇一定是上扬的,她早已把一些同学的面貌印在心里,才会把画中的佩琪和玛蒂埃描绘得惟妙惟肖,那时候的她内心一定是快乐的,生活中少有的快乐。
每个女孩都曾经有过“一百条裙子”的梦想,旺达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实现了梦想,让所有人为她的想象力和绘画水平惊叹。我们身边的“旺达”们一定也有自己的梦想,只不过他们没有像旺达一样那么早就让我们看到努力的结果,所以很长时间内还被大家忽视着。记得曾经教过一个叫丹丹的女生,也是坐着教室的最后排,内向极了,从不说话,每天到点来上学,到点放学回家,一切都是安静的。体育课上,从不和其他同学玩,总是孤零零的坐着操场一角,不跑不跳,只管自己呆着。学习上,能做简单的题,稍有难度便不会写了。无论上课还是下课,我总“看不见”她,直到学年期末考试,她语文考了及格,平时是不及格的,当她得知自己成绩时,微微一笑,便又恢复了原来的神色。现在想来,这个被我忽视一年的女孩,一定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努力过,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失落过、开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