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对封建制度的批针砭时弊。在《朝花夕拾》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五猖会》。
在《五猖会》中,鲁迅先生描写了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但在会前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他的心情也从急切变为了扫兴、痛苦,以至于最后他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后,大家都十分高兴,但他“却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不难看出,这篇文章对父亲的做法表现了不满。这可以从结尾那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明显看出。
于是,有人便下了结论:这篇文章对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及膈膜进行了批判。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表面,深度不够,未能理解鲁迅先生真正的含义。鲁迅先生要批判的,是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
其一,是鲁迅先生的童年背景所决定的。鲁迅先生生在晚清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当时的社会属于封建社会末期,并且恰逢社会变革和他的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一家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和毒害。
其二,是鲁迅先生的文风所决定的。(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鲁迅先生的文风犀利、深刻、幽默,讽刺入木三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尖锐乃至刻薄,常用象征、暗示手法表达思想内涵,充满批判思维,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忧患意识。但在尖刻的笔调背后,又含有对国民和国事的悲悯之情。
《朝花夕拾》中收录的文章,无不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如《琐记》中的“去寻为S城人所垢病的人们”,标志着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南京求学的“结果还是一无所能……”,《藤野先生》中“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标志着鲁迅先生对“实业救国”的否定。《范爱农》中范爱农“淹死”“水里”,标志着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的否定。
《五猖会》,是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是对封建制度下封建教育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