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的人,之前很小的时候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华上下五千年》之类的历史名著。这些名著为我们讲述了历史事件,虽然历史书籍未必百分百真实,不过倒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我从中总能找到所谓的忠诚,正义以及勇气等诸多高贵的品质,总能够发现人xing的光辉。
本书的作者是当年明月,一个我不知道真名真姓的人,不过他的笔名倒是挺有意境,仿佛这位作者就站在明月之下,为我们讲述明朝的历史故事,并且他也不遗余力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本书未必客观,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但是作者努力陈述事实,为我们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套书讲述了明朝从1344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且这套书语言简洁,没有像历史教科书般枯燥无味,用及其精彩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最精彩的明朝。
这套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也是我最欣赏的两个人,这一将,一帝,我认为是精彩的,值得我说一说的。
第一个我要说的,是于谦。第一次接触这个名字,不知道他的身世,不知道他的人生历程,只知道他的一首诗,《石灰吟》,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反正背下来就可以了,然后考试的时候能写出来就万事大吉了。直到,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知道了这个人,知道了他的传奇一生。于谦,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于谦自幼苦读诗书,他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他的偶像,是文天祥。于谦通过科举考试,顺利考中进士,走上了青云之路,但是,能人也会遭遇挫折,很快,他离开了京城,开始了地方官生涯,这一干就是十九年。十九年里,他深受百姓爱戴,威望很高,并且十分清廉。但是这显然还不够考验这位未来的帝国拯救者,于是,他被人诬陷,被关押了起来,但是凭借良好的品行与德行,有人帮助他在阴暗的朝廷中活了下来,并且保他出狱。出狱后的他依然清廉如故,这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现在,清廉的官员,都是十分难得的。但是这都不足以让于谦名垂青史,让他名垂千古的是一句话:“建议南迁者,该杀”。正统十四年,明朝所有精锐部队命丧土木堡,北方的也先率领军队血洗这支看上去无比强大,却被庸人指挥的军队,连御驾亲征的皇帝也做了也先的俘虏,也先率领着他的骑兵大军,直指下一个目标:京城。也先的目标是攻占京城,恢复大元王朝,只是,这个时候的明朝比当时的宋朝,多了一个人,所以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当时朝中,大多数人都像宋朝一样,建议迁都南京,这样的话明朝就会像北宋一样失去在北方的半壁江山,大明的命运也即将被改写,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说了一句话,“建议南迁者,该杀”。这个人,就是于谦。于谦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也很有骨气的人,在他当官的时候,他不贿赂奸臣,他怒斥想叛乱的藩王,他知道迁?家馕蹲抛弑彼蔚睦下罚圆荒芮ǘ迹撬岛姥宰秤锸且患?简单的事,真正要面对的,是也先的几万骑兵大军和京城士气低落的明军,这么一个烂摊子,他选择了承担,于是,大明的国运正式yazai了他瘦弱的肩膀上。何为英雄?
当年明月说的好:“敢为人之不敢为,敢当人之不敢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坚强刚毅,屡败屡战”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要能够战胜内心的畏惧。于谦正式接管京城布防工作,上任之后他四处调兵,调整军心,训练士兵,不浪费一分一秒准备着,等待敌军的到来。终于,他等到了他的敌人,决战,即将上演。这个从未打过仗的人,在面对如虎狼的敌人时,显示出了他最坚强的一面,他没有选择固守,他选择将大军开出城门之外,列阵迎敌。坚固的城墙不守,非要出城和敌人决战,我相信,此时的于谦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摧毁敌军,为死在土木堡的明军报仇。于是,北京保卫战一打响,胜利的天平就已经确定了方向,一方面是誓死保家卫国的守卫者,一方面是烧杀抢掠的侵略者,最终,于谦击败了侵略者,保护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当所有人都想放弃的时候,是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挽救国家危亡,当形势危急的时候,是他一个人苦苦支撑,熬过最黑暗的日子,最终等到了胜利的到来,于谦用他的信念和决心告诉我们: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坚持下去,就能够创造奇迹。
于谦的这一生是精彩的,他光明磊落,不向恶势力低头;他清正廉洁,不收取任何贿赂;他勇敢坚强,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挽救了国家的命运。他的一生,就像他的那首《石灰吟》一样: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接下来,我要说的一帝,他是一个不一般的皇帝,他虽为亡国之君,但我却十分敬佩,因为他的坚持,因为他的不妥协,足以成为历史上闪烁的明珠。他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他的一生一直在斗争,从他上位开始,朝中所有的人都不听他的,而听从于一个太监:魏忠贤。魏忠贤控制了朝廷,于是他忍了几个月,找了个机会,处理了这个死太监,他特别痛恨手下的大臣结党营私,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再次兴起,于是一番党争再次上演,后来他开始肃贪,但是没能成功,因为朝廷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贪官,让一个收了人钱的人去抓给他送钱的人,怎么会成功?边疆也开始烽火连天,皇太极数次进犯中原搅得朝廷手忙脚乱,更加不幸的是,灾荒导致民变,民变就开始有了起义军,有了起义军,就要开始镇压。
崇祯坐在他的皇位上,似乎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然而他不是个昏君,他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拼了命的干,大臣有问题,就撤职杀头,换有能力的人上来,边疆打仗就开始调兵防御,民变四起就派人镇压,他不逃避,他只想解决问题,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收到他想要的结果。有大臣很感动,比如杨嗣昌,虽然他的父亲被崇祯处罚,但他还是很努力为崇祯卖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还有卢象升,曹文诏都以身殉国。但是陈奇瑜,熊文灿这种庸人他也用得不亦乐乎,直到大错酿成,他才明白过来,还有温体仁,(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这种只考虑自己前途不关心国家前途的人虽然耀武扬威了几年,但最终还是被崇祯赶回了老家。崇祯犯了很多错,用错了很多人,但是,他只想让这个国家变好,他也想创造一个太平盛世,像他的祖先一样,国家强盛到能够保卫自己的臣民,但是,他最终没能看到。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大明终于只剩一口气,人们说:嗟尔明朝,气数已尽。我想,也许就是这么回事吧,气数。崇祯不想输,他一直坚持着,虽然他也知道,自己可能注定失败,但是他还是坚持着,他没有和皇太极议和,不妥协,不退让,这就是崇祯代表大明最后一任皇帝的作风。
今年暑假我去了北京,去到了景山公园,看到了明思宗殉国处,简简单单的一个景点,没有多少游人,但就是这个地方,我驻足沉思,我想起几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皇帝,他虽然是失败的,但是,他的气节,却代表了明朝的国威:不妥协,不退让。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以身殉国,体现了作为大明帝国的尊严。在这之后还有一个朝代,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它在即将亡国的时候,却有了不一样的表现。我想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个强硬的政府,是一个内心强大,不惧生死的君王。
我想,当年明月虽然尽量为我们陈述一个客观的明朝,但是他难免会被自己的主观情感控制,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在冷冰冰的历史面前,人们很容易带着有色的眼镜去看他们,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未必都是精华,有些糟粕,需要去除,但只要是对个人正常发展有益的,能够提升个人人格的,能够对人类向前发展有所贡献的,就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这,也是我们看历史,读历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