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送你一颗子弹》?
单从字面来看书名,我会觉得这是一本让人看完就会爆炸的书,虽然不知引爆的点在哪里,那颗子弹有可能狠狠地在我的世界里留下重重一道印记。很想知道那颗子弹里装着什么药,是什么令人深省?
2014年,我和一个小师妹一见如故,天上地下,什么都聊天。她强烈推荐我一定要读它。她觉得我应该会喜欢读。我们同一屋檐下半年,我一直没有时间去开始读刘瑜的书。直到2015年10月偶遇一篇关于她的文章《我在美国这7年》,觉得节选内容蛮有意思的。于是我萌生起了要读读她的书。
这本书就是一个杂货店,既琳琅满目又参差不齐。要读懂它还得浪沙淘金式地读,细细品味。毕竟,作者的意图不是要写一本正经的书籍,只是她纪录她某个人生阶段的随想笔记,生活体验的方式。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笔风才有意思,她的大脑里思考的更多的是偏向于对民主、自由、政治、人文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如果用很严肃的语体来表达反而失去了趣味xing。有一些是隔靴挠痒的小发泄,有一些就是手痒天马行空地写写几个字,有一些是点到即止的表述她对某些事情的思考和关注。我很享受突然get到她的点不由自主的哈哈大笑那一个moment,也很喜欢她谈论有关的哲学、自由、民主等等论题。
如:她崇尚“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但是又不放弃努力成为一个有渊博知识的大脑,她还幻想有一天科技发达到直接植入外挂式的大脑硬盘。在英文里有一个表述“quick smart”,它表达是有一种聪明不需要渊博的知识,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智商高,一点即通?埋头苦干练英文的15年里,我脑子的知识大部分都是英文、英美文化、和翻译专业知识。在如今国人普遍使用英语和翻译软件泛滥的时代,英语翻译工作者很快就面临失业的窘况。脑子里面那点墨汁还是不够塞牙缝,满足不了我那职业多元化发展的理想。
其实我想说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成长。我想我自己慢慢一点点进步的成长,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能理解多元化的社会,有能力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应对问题,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属于浓厚的兴趣爱好,懂得欣赏美和发现美,有能力组织自己的生活和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同时在书的世界里,我能够开拓精神世界的一个新天地,像新鲜血液般流淌在我体内,营造一个更多元的精神世界。《送你一颗子弹》书名很吸引人。咋一听,我以为是抱有恶意地向对方投一个炸弹,看你死不死?虽然这本书写的都是2005-2009年的生活点滴,是有点过时的嫌疑。但是对于我来说,认识刘瑜,读她永远都不算晚。
我特别喜欢读短、简、有点深度和有点趣味的书。正好这本书就是天马行空,章章节节都十分独立,无需连贯。由于我的读书习惯,我同时读好几本书,中文英文的都有。有一些看了一半,不知原因地放了一边,有一些长篇小说,恐怕停下来还得重新开读。为了减轻我的大脑负荷量,我明智地选择散文式的集合本,《送一颗子弹》就是其中之一。
读完了这本书,我对公民的概念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而后我在网上查看了更多关于她和周濂的资讯,包括他们对自由、民主、民权、社会、和哲学的观点。(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一鼓作气之下,我在某网站购买了《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民主的细节》和《正义的可能》。或许这就是那颗子弹带来的连锁效应吧,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觉,让我用另一个角度看待社会热点新闻。每天那么多狗血的新闻,都不忍心去点开详看,这个社会怎么了?是生病了吗?貌似而且病得不浅。又有谁能够去唤醒那些装睡的孩子们?
如果往浅里看,其实无非就是儒家里的那些自律、道德、公平、公正、公道和国家治理等家喻户晓的小道理。其实一切都是贵在人们的坚持。在日趋变态的大环境下,所谓趋利避害de小聪明,人xing本质的驱动下,各种的扭曲,各样的做法和形形色色的舆论,我不知道还能在那一小撮人的圈子里能坚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或许就沦陷了,被无形中同化了?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自知、自省和羞愧感等各种思考和感受。每当看着镜子里的那个人,你看到的那个是不是你真真正正认识和认可的人。你能否用最严格的眼神去审视人生,直视所作出的选择,无对错可言,能问心无愧吗?就像这首诗The Guy in the Glass,在所有华丽的成功背后,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能做到问心无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