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描述了一个青春女孩李玩的成长历程,在物质条件方面,李玩衣食无忧,但在精神层面,她一直备受煎熬。父母离异后,父母都对她很不关心,甚至填报志愿也要顺从父亲的意志,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生活上除了父亲偶尔开点空头支票,大部分时间都是李玩一个人独处。
在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环境中,长辈在物质条件上无条件满足、百般溺爱,在生活条件不错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只要开口都能满足,而在精神情感方面则是肆无顾忌地百般践踏,从来没有将子女视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而是当做自己的附属品。
在长辈眼中,小孩子有什么想法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小孩子能够顺从大人的想法,不给大人添麻烦。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是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这就意味着孩子变得“难管”“不听话”,大人要带着面具对付社会上的牛鬼蛇神,身心俱疲,哪有心思满满倾听孩子的想法。
同样的,大人做错了事情也不需要向小孩子道歉,而是反复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通过勾起孩子的愧疚感逃避道歉话题。
长辈总喜欢忆苦思甜,不断强调自己受过的苦,并且将一切不行归咎于孩子出生,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自己“可能”生活得更好。
类似的道德绑架不断上演,一遍又一遍地否定孩子,制造愧疚阴影,让孩子生活在愧疚的阴影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会继续延用老辈的教育方式,进一步扩大愧疚阴影。
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就此形成。
突然闯入她生活的小狗,仿佛一颗救星。她独爱物理,喜欢读《时间简史》,给小狗起名爱因斯坦。
在孤独的青春期,一人一狗相互扶持。
李玩原本贫瘠的精神世界因为爱因斯坦有了点起色,可意外来临后,李玩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大人的权势面前一文不名。
在选择长大和保留自我之间,李玩十分无助地选择了长大。
就像影片海报一样,孩子想要长大,就要盖住自己原有的颜色,丢掉幻想,带上灰色面具,只有这样才能在虚伪的成人世界里存活下去。
酒桌上,李玩后妈猛拍领导马屁,“听老领导说话不比看展览获益深嘛”,听领导的话自然受益匪浅,但这个益处落到谁身上就不一定了。
长大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只不过有的人提早进行自主选择,而有的人是被动完成选择。
孩子们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身体里的一个自己死去。绝大部分时间,我们没得选。
因为如果可以自己做选择的话,我们肯定会选择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己的档次,多交结有学识的人,远离那些将《时间简史》视为“娃娃看的书”的自命不凡的“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