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可能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话题了,从年初的一篇记述就医之路的《流感之下的北京生活》到最近几乎一夜之间口碑刷爆朋友圈的《我不是药神》,总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强烈讨论,原因在于人命关天,如此写实的作品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正如电影里提到的:谁家还没个病人呢?《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一位药店店主从印度代购治疗白血病的药获得极大利润,开始贩药敛财之道后良心发现的故事。上映之前我就关注过这个电影,更确切地说是关注过背后代购药品的真实事件,但没想到成片的效果会这么好,一部泪点远比笑点更多的电影,只戳当下的社会弊病,直捅每名观众的心窝--看病难,看病贵。
影片背后的真实故事便是轰动一时的陆勇案,一个至今仍然自称“药侠”的人。自2014年开始,国内新闻接连爆出因跨境代购易瑞沙和格列卫涉嫌违法而被公诉的消息。其中,身为白血病患者的商人陆勇发现近邻印度的药商仿制的特效药格列卫,一盒的价格只有瑞典正牌的百分之一,但治疗效果却跟正牌的治疗效果几乎一样。陆勇自购自用一段时间后,便长期为数千名白血病友从印度代购格列卫。不久,他因涉嫌销售假药等罪名被起诉,好在近千名白血病患者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陆勇免予刑事处罚,检察院最终才决定对陆勇不起诉。但是,陆勇案只是特例,并非所有的违法代购者都能如此幸运。
查阅公开报道可以发现,所谓代购的“假药”,实际上是在印度经过批准的合法“真药”,只是未取得中国相关部门的批准进口许可。为什么印度药能够如此便宜?
印度是全球主要药物出口国家,一直有着“世界药房”之称。生产出的廉价特效药不仅仅是影片里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还有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易瑞沙和特罗凯以及丙肝药物索非布韦和达卡他韦等。除了印度独特的技术成本优势外,这还要归功于印度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着“药物强制许可制度”。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专利权人的同意,由政府授予、许可其他企业使用某项专利。这也是世界通行的对专利权限制的规则。简单地说,就是把西方的专利保护法规扔到一边,仿制出最新最有效的药物。其实,中国也有类似于印度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但出于种种考虑,中国政府并没有这么做。不仅如此,中国《专利法》颁布至今30年,未曾实施过一例“专利强制许可”。因为中国的税最高,而且对这种抗癌药没有单独的补贴。在这种情况下,中印之间的药物之间的巨大差额高达几十倍如:阿比特龙,13倍;拉帕替尼,6。3倍;多吉美,28倍。。。。。。
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依靠着长期的药物治疗,而长时间的药物所产生的巨额费用可想而知,不光如此,由于进口药审批程序繁琐复杂,滞后于百姓需求,让着急用药的患者难以及时分享到创新成果,更是加剧了代购药品的现象。
然而,对于中国现在数量极大的癌症患者,购买印度的仿制药并不是一条长远的道路。一方面,国内对违法代购的打击力度加大。另一方面,患者自行购药也容易遭遇各种问题,印度仿制药的安全与效果也有所差异,由此催生出的利益链也容易导致贩药,没有安全与制度保障。对于药企巨头以及人类社会来说,造成巨大的利益损失,挫伤企业研发新药的动力,如果不投入资金来研究和开发,就没有创新药,世界上也就不会有仿制药。
“老百姓买不起(瑞士)诺华的药,他买印度仿制药就违法。违法有人管,但买不起药的问题(却)没有人替他管。”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更残酷,贵的药不仅买不起,便宜的药却买不到。
巯嘌呤片是一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备药。然而在去年却发生了连续5个月断货的情况。巯嘌呤片只是目前廉价药缺乏的案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廉价“特效药”以每年至少十几种的速度在消失,2015年底,我国500多种国家基本药物已有340余种出现短缺或消失。很多廉价药的消失也导致现代医疗体系频遭“有诊断却用不起药”或“有诊断却无药可用”的状况。
当越来越多的人去印度买低廉仿制药,去美国买特效专利药,去日本买精致“小药”的时候,国内的药企是不是应该“争口气”?
谁能保证这一辈子自己和家人不生病呢?生病了能不能买到药?能不能买得起药?
几乎所有看完电影的人心情都很沉重,评论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以后会更好吧”。实际上,也正如影片主人公所言,现在确实在变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暖人心的实事政策落实下来,廉价药有了规定,抗癌药进了医保目录。。。。。。只是,这个过程能不能赶得上正在患病的人逝去的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