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从开始观影到结束都让人觉得压抑,一直有股气憋着,不上不下,虽然没掉多少眼泪,但是说不上的难受。对我而言上学时光都是美好的,单纯快乐,每个时期都有相伴的同学。打架这种事真的很少,依稀记得的是学前班还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和表妹打过一次不痛不痒的架,还有小学时去阻止两个男生打架被误伤,再有一次高中的时候同桌把我的书撕坏一页,生了很大的气,其他时间即使有什么不好,最多也就是不接触,互相不说话,这种情况也不多。后来网络发达,才在网上看到原来有这么多的校园欺凌,才知道原来女孩子也会这么这么凶猛。以前也看过男生打架,但都是两边人数差不多的,只觉得男孩子脾气太暴躁。出来工作后才知道初二转学时,一起转学读初一的弟弟被同学打,我竟然一直不知道,甚至不知道他为什么初中三年转学4次。知道后一直很愧疚,要是我能第一时间发现就不会让他受到欺负了。当时他被同学欺负,家里不知道,以为他闹别扭,爸爸也没少打他,那时他该多难过呀。
《少年的你》讲述的就是校园欺凌的事。有时候人真的很奇怪,别人明明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非要去欺负人呢?陈念的委屈、隐忍、眼泪,对生活抱有的那一丝希望,真的让人心痛,如果设身处地想想,要是自己能怎么办?即便报警都无用,甚至被欺负得更狠,自己这么痛的经历,对于施虐者而言仅是无关痛痒的匆匆过往。当陈念把魏莱推下楼梯的时候我觉得她本意并不是要杀她,即便在受到那么严重欺凌的时候,她生出过这样的念头。当时的她只是太生气,压抑于胸腔的气不断地翻涌滚动,不断地升起,最后冲出,一推,就这样酿下了大错。
校园欺凌追究谁的责任?就像电影里说的,找校长,校长让找班主任,找班主任,班主任让找家长,找家长,家长一脸茫然,要么在外务工,要么是打孩子一顿,后来呢,就不了了之。在我看来,孩子性格的形成,在最初的时候,取决于家庭和学校。家庭给了孩子启蒙教育,孩子性格的形成在很多时候受家庭环境影响。而学校对孩子影响也非常大,性格的巩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基本都在学校。所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至关重要,要让孩子懂得“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给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想,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幸真的发生了校园欺凌这样的事,学校和家庭也要关注,不能不当回事,也不能把它当成一时的事,不要让孩子往更坏的地方方向发展。
现在虽然有了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但是感觉还不是很完善,希望国家能继续完善法律,保护好孩子们。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完善一下未成年保护法,不要让未成年保护法成为作恶的保护伞。最近看了几篇新闻,都是未成年借由未成年保护法猖狂肆无忌惮地犯罪。希望法律能保护需要保护的人,而不是助纣为虐的工具。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