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运动员的起跑位置。如果起跑位置好,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不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类似的语言。今天分享的这部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印度中产阶级的夫妻,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费尽心思上贵族学校的故事。
影片开头就看到外出游玩前,妈妈过度保护自己的女儿的一些表现:在没有蚊子的季节给孩子喷上防蚊液、涂防晒霜、戴上保护的头盔、从穿衣拉拉链都是由妈妈一手全部包办,女儿皮雅则像一个木偶现在那里被妈妈照顾着。
直到皮雅抱怨道:“妈妈我动不了啦!”
这样“无微不至”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包办家庭的表现例如:早上送孩子上幼儿园,到了教室门口在一口豆浆,一口早饭地喂、帮孩子换好室内鞋再离开等等。
许多父母都想为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剥夺的却是孩子发展照顾自己的能力。被包办的孩子,当他离开父母的时候,他连穿衣、穿鞋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还有家长过度保护的家庭,孩子到了新生的环境容易生病、抵抗力下降。所以让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扔掉“包袱”去放松地玩,比起父母过度的保护要好的多。
但是这些在丈夫眼里却觉得并不是主要问题。妻子米图生气地说:“孩子念不到好的学校,就进不了好的中学,进不了好的中学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不上好的大学就不能进去好的跨国公司,找一个好工作,这样孩子就会被同伴撇下,那孩子就会崩溃,最后孩子就会学坏,然后吸毒。”
为了让女儿上好的幼儿园,通过面试。给皮雅找到培训机构,让她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学英语、数学、画画、美术等,包括后来夫妻两人也接受面试培训。
但是结果并不如愿,开始并没有面试上排名第一的幼儿园。
在培训中介的蛊惑下,夫妻又以贫困生的身份送皮雅进入名校。两人又不惜搬到贫民区。过了一个月的苦日子,装穷来获得贫困生资格。
这一切其实都是皮雅妈妈的需求,并不是孩子的需要。先是逼着丈夫搬离旧市区;办聚会;禁止女儿说印度语、只说英语。想方设法送女儿进最好的学校。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因为是成人的需求,而导致的问题出现。所以合理看清属于谁的需求,才不会弄成影片中啼笑皆非的事情。
电影中起跑线,其实父母重视孩子自己和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对孩子负责任何尝不是一件美事,但不忘孩子的真正的需求,把能力交还给孩子,健全道德自主的孩子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