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许灵均的年轻人由于父母感情不合,父亲只身前往美国,而母亲则死在一家法国人的医院里,留下他只身一人生活。因出生于富贵家庭,又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自己从此背上了“右派”这个罪名,这一背就是20年。
在他被打成“右派”后,就来到牧场劳动。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曾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他还是活下来了。他解除劳教后,留在牧场放牧,周围的人都给他送来关怀。十年动乱中,牧民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在他们之中,他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找到了勇气和力量。后来,从四川逃荒到牧场的姑娘李秀芝被牧民带到许灵均的小破屋里让他们结婚。秀芝不嫌许灵均是“右派”,许灵均感激秀芝对他的信任。不久,他们又有了儿子清清,为这个幸福的家庭又增添了新的欢乐。粉碎“四人帮”后,许灵均错划的“右派”得到改正,他又走上讲台,他激动的把写字的粉笔给写断了,他自己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还能走上讲台,把知识奉献给牧场的后代。待他平复心情后在黑板上写下七个大字“我们伟大的祖国”。后来他的父亲回国找到他,并想带他去美国接替父亲的事业,他拒绝了。因为他想起妻与子,周围的百姓,决定留在祖国不去美国,因为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情、他的根。许景由不再勉强许灵均跟他走了。许灵均送走了父亲,又踏上了他用汗水浸过的土地,又回到患难与共的亲友中间,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身边。
看完后,仔细回想了一下,发觉能从这部电影中引发出的思考有很多:
一是许灵均的坚强意志。本来是一个无辜的人,却硬生生的被打上了“右派”的标签,在生活受尽了苦难,也受尽了很多人的冷眼,就连小孩子都叫其老右,我看到这里觉得特别的心酸。这换做是我或者是其他人应该都受不了,因此他也想到过要死,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相信生活是有希望的,他相信总有一天是能见到阳光的,他坚信自己只要咬紧牙关就能坚持过去,因此他选择活下去,独自忍受,坚强活下去。这真的不得不令我佩服!
二是牧民的质朴和热情。许灵均是以“右派”的身份送到敕勒川“劳教”的,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差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解除“劳教”后他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挡风,董大娘给他送去热腾腾的面条,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吃饱饭,不想家,住到一起就和一家人一样”。为了能让他留下牧马而不至于被送去学习班报道,大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保护他。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组建了家庭。那一堆粮票、两袋米还有每家五毛钱的份子钱,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条件下,可是大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积蓄,用来慷慨、热情地帮助他。善良、质朴、热情的牧民温暖了他的心。在他们当中,他找到了亲情,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我想许灵均没有去美国原因一方面是他说的“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我不能在人民前进的时候离去”,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妻子说的那样“你舍不得学校的孩子,舍不得这里的热情的乡亲”。
三是许灵均在逆境中的坚持学习的态度。电影中,许灵均尽管被打为“右派”,但是他一直坚持努力地学习,劳动改造时也看了很多书,或许他这样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为了让自己能度过艰难的生活,因而寻求精神上的升华。二是为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可以做出贡献,后来他之所以能做老师也正因为他平时坚持读书的原因,让他可以为了下一代而努力。
四是许灵均和李秀芝真挚的爱情。这两个人的结合奇特、偶然。男方一穷二白,除了一件破屋之外一无所有,女方流落他乡、无处安身,只想找到一个栖息地。虽然他们的结合不像世人想的那样浪漫,但他们的感情忠诚、牢固。许灵均认为自己是“右派”,又比女方大十五岁,就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四十元钱和二十斤粮票)要送李秀芝回家。可李秀芝认定了他,坚决地留了下来。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没有恋爱,直接结婚生子,李秀芝的善良、勤劳让许灵均感动,彼此就这样相扶地走完一生。
许灵均的父亲说,“婚姻本身是一种条约和义务,不管有没有感情,都要把感情守候到底”。而在许灵均夫妇的眼里感情就是信任对方,真诚守候一辈子。许灵均说,“在我的生活中,突然闯进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好像彼此等待多年了,我们之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李秀芝也说,“他就是当上了官,我也不稀罕;再放二十年马,我也不嫌弃,我把心交给他了,这比钱贵重的多”。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我们心中的那份天然的、真诚的感情埋藏的太久了,我们应该拿出这颗心去面对生活,面对生命。
五是许灵均的爱国主义。电影中,许灵均拒绝了出国,选择了回到大草原。我相信许灵均朴素的情感,我相信许灵均那种回报草原的真诚。在当时的年代,美国就是先进,富裕的代名词,而祖国那时相对是很贫穷的,出去外国可以看到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但他却相信祖国正在走上坡路,相信祖国一定可以变得繁荣富强起来,而且他也愿意用自己的双手与祖国人民一起去建设祖国,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
听,敕勒歌召唤着游子!看,游子正跨着大步,快快回家!